刚刚被评为201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在宁波市、在浙江省都是头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人。熟悉她的老师、家长、学生,无不由衷地说:“刘校长配得上这个荣誉!”
1997年秋,刘佳芬通过重重考核,成为宁波市达敏学校的校长。这是她平生第一次接触培智学校。
开学第一天中午,100来个学生正在学校食堂吃午饭。第一次接触这些智障学生的刘佳芬一看那场景就呆住了:这算什么吃饭呀!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脸上、衣服上更是汤汤水水一塌糊涂。刘佳芬家访时,惊讶地发现快要毕业的学生,还要由奶奶帮着洗脸、刷牙。对他们来说,学会“1+1”等于几有什么用?刘佳芬陷入了深思。
这年11月份,刘佳芬向全校教师传达了实施“生活核心教育”的改革计划,并提出了三大教学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要学会自食其力。
可是,没教材怎么教学生?刘佳芬说:没教材,我们自己编!
但是,编教材又谈何容易!他们唯一可参考的就是199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刘佳芬和老师们几经努力,决定将这套教材的内容确定为生活、语文和算术,其他不足部分由社会实践课、少先队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等课程来补充。刘佳芬和老师们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编写教材,在实践中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再回去改写教材。就这样,到1999年第一学期,老师们自己印刷、校对、装订的6册6本教材终于面世了。
为了教会学生们吃饭,每天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们过马路,老师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还开设了模拟的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往常几天都教不会的,现在学生很快都学会了。
可是不久,两个意外却让刘佳芬再次陷入困境:重度智障学生有一项学习内容是“认路”。经过模拟教学,全班8名学生全部掌握。而当老师带着8名学生来到大街时,没有一个能按上课内容完成认路任务。另有一名女生过马路时,居然吓得停在了马路中间,嘴里念叨着老师教的“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向前行”,可不管红灯亮还是绿灯亮,她都站在路中间不会动。
怎么会这样?老师们困惑了,刘佳芬也困惑了。正在这时,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教授来到宁波,及时解了围。原来,许教授正在申报一个全国性重点课题——《特殊教育社区化研究》。特殊教育社区化?许教授的教育理念让刘佳芬眼前一亮。刘佳芬认为“特殊教育就是要为智障学生今后的生存打下基础”的先进理念也得到了教授的赞许。就在那天,刘佳芬接下了《特殊教育社区化研究》的生涯教育子课题。
走出校门,开放办学。达敏学校的教学改革开始从模拟教学转向实地教学,老师们开始将学生带往超市、菜场、商店……但是,年轻的老师们很快哭着回来了,因为带到超市的学生看到这么多好吃的,拿在手里就吃;去游乐场所的学生一边玩滑梯,一边就在滑梯上大小便;去小吃城的学生遭到了谩骂、驱赶……学生们的这些表现,恰恰说明他们平时离实际生活太远了,可怎么样才能让这些超市、商店、医院等接纳这些学生,并成为学生们的现实课堂呢?可否成立一个教育协作理事会,吸收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一起来帮助这些智障学生走进社区?刘佳芬开始四处奔波。终于,2005年6月1日,达敏学校第一届教育协作理事会应运而生,会员有6名。
从此,在理事会的帮助下,学校周边社区的超市、农贸市场等成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每门课程都根据学生的社区生活需要来设置。渐渐地,居民们喜欢上了这些特殊学生,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这个理事会中来,为这群特殊的学生贡献一份爱心。时至今日,理事会已拥有几百名成员。
教育社区化,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们。章晓晓是智力三级残疾,家长一度对孩子放弃了希望。来到学校后,几年下来,让晓晓家长惊喜的是,孩子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回家后会自己整理房间,帮大人做家务,跟大人一起看报纸、讲故事、外出旅游,还时不时会用成语表达感想。“刘校长,是你们让我的孩子活出了人的尊严,是你们让我们家再一次充满了希望。”一位姓张的家长几乎是哭着向刘佳芬道谢。
2010年9月18日,日本特殊教育学会大会,刘佳芬应邀出席作了题为《弱智学校的课堂教学社区化的实践与研究》的发言,引来了热烈的掌声。而且这么一个小小的学校,在13年期间居然编写了44本特殊教育教材,其中三套教材24本还被浙江省定为省地方特殊教育教材。
因为刘佳芬,今年6月22日,融合教育国际论坛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宁波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10余位融合教育领域的专家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北师大、华师大等专家教授们还来到达敏学校现场观摩。实地考察期间,中外专家们不时地向校长刘佳芬竖起大拇指。(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