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的骄阳炙烤着珠江西岸入海口那一望无际的沙田渔村。
8月26日上午,记者走进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小林村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伴随着无数台增氧机的欢唱,一方方养殖池中鱼跃虾跳。村民们或头戴斗笠,或裹着纱巾,奔忙在鱼塘虾池之间,有的在调控水质;有的在捕捞拉网;有的将成吨的鲜活鱼虾过秤装车,运往临近的海港或机场。
小林村600多户“水上人家”分别聚居在小林、三板、广发、广益、沙脊5个自然村落。给记者带路的黄正谦说,以水产养殖为主的1.6万亩农田保护区是小林村产业经济和生活来源的全部。20年前,这里到处是甘蔗、水稻,现在都改为鱼塘虾池了。“过去,我们庄户人靠天吃饭,现在是家家依靠养殖技术致富。”黄正谦告诉记者,如今,沙脊村200多户人家中有100多户参加过免费的技术培训,40多人拿到了水产养殖“职业资格证书”,从过去靠天吃饭变成了现在靠技术吃饭。
见到上门采访的记者,88岁的杜焕老人高兴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在杜焕老人9个儿女中,唯有老三陈金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到外面去闯荡,几十年不离沙脊村。2003年,陈金借贷1.5万元,还赊回几十万尾虾苗、氧气机这些新鲜活计,把祖祖辈辈种植的20亩水稻田、甘蔗地全部翻修成了虾塘。这几年,陈金每年的纯收入10多万元,不仅盖起了小楼,还把3个孙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如今,陈金还用上了电脑,学会了上网卖鱼虾。
本报记者 杨连成 本报通讯员 周碧倩 吴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