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

    蟋蟀:农村的休闲文化增收项目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0日   04 版)

        天刚蒙蒙亮,操着南腔北调的“虫痴”们就来到街头,每人摆开一个小方桌,坐等前来卖虫的乡亲们。

        年逾古稀的张思毛,可是这里的老熟人,他连续二十多年,一到立秋就来到这里,从没间断过,一呆就是四五十天。他对记者说:“这泰山之阳的泗店镇,生长的蟋蟀可是‘江北第一虫’,吸引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蟋蟀玩家慕名而来,在此人们不惜一掷千金。后天就是中秋节,季节一转换也该撤了!但我还是不死心,盼着找到更来劲的蛐蛐。”

        谈话间,街上的人越聚越多,收购蛐蛐的小方桌一字摆开。提着篮子的,拿着陶瓷罐的,来“卖虫”的乡亲们络绎不绝。宁阳县蟋蟀研究院的刘德强也挤在人群中凑热闹,他喜滋滋地向记者介绍说:“蟋蟀上市,从立秋到中秋正值农闲,这里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垂髫小儿,统统‘举起网,作刀枪;若要发,找虫王’,成天往青纱帐里钻。在这泗店镇,80%的农民从事捉虫的行当,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般家庭能收入一万来块钱。今年这里蟋蟀的交易额已过两亿元。蟋蟀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走进一家店铺,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蟋蟀用具一应俱全,反映蟋蟀文化的书籍也摆满了货架。最逗人的是《水浒108将》系列蟋蟀罐,这陶制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即使不当蟋蟀罐用,也可以拿来当一件艺术品收藏,标价是一套1000多元,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店主张少鲁高兴地说:“除了捉虫贩虫的,很多乡亲还从事着与虫相关的第三产业,镇上冒出3000多家餐饮住宿的旅馆,有2000多人搞交通运输……俺农民现在也真切地掂量出文化的价值!”

        乡亲们掂量出了文化的价值,参与的热情日渐高涨。这里编撰的《蟋蟀文化》一书已走进课堂,成为孩子们了解蟋蟀的教材。县委宣传部的张培国说:“今年8月,成立了蟋蟀文化协会。由这一民间组织来指导蟋蟀产业有滋有味地发展,这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本报通讯员 朱 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