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9日 星期五

    为千秋功业“打底”

    ——总参“英雄测绘大队”新传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9日 07版)

        这是一支为中华民族千秋功业打“底”的高技术战略保障部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同步通讯卫星、第一枚导弹和运载火箭、第一条地下铁道和高速公路、第一个正负电子对撞实验室等重大国防和经济建设工程,都是他们提供的精确保障。如今,这支中央军委命名的总参“英雄测绘大队”,正逐步实现职能任务由单一大地测量数据保障向多样化军事任务测绘保障转变;保障范围由境内向全球、地面向多维空间转变;作业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常规向信息化转变;测绘装备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素质能力由技术应用向技术融合、研发创新转变。

    锁定未来战场

        进入21世纪,总参“英雄测绘大队”在量天测地中摆开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战场。

        历经多年完成国家坐标基本网和重力基本网的施测、加密,提交数据上百万组,测量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新世纪中国大地坐标系奠定坚实基础。

        2008年7月1日,我国拥有自主建立的三维高精度空间控制基准。我军信息化战场建设、作战指挥、战备训练、武器装备试验和军事行动,具备了全球统一的高精度坐标框架。

        两年后,某地三军重大演习拉开帷幕,一场信息主导、体系作战、精确打击的真打实练,令人刮目相看。专家评估,此次战略武器打击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瞄准实战需要,精定时空基准,为战略武器精确打击装上‘准星’;聚焦未来战争,构建数字战场,为透明信息化战场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总参测绘局局长薛贵江说:“英雄测绘大队功不可没。”

    国家战略的探路先锋

        从“神舟”到“嫦娥”,从“北斗”到“天宫”,为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和空天利益,大队官兵奋勇当先,不断跨越高科技的新“横杆”。

        这是一个没有先例可鉴的难题。

        那年4月,大队奉命组队前往赤道附近某海域实施载人航天大地测量。由于该测点与国内测站相距7000多公里,既无法实现发射点和设备点的大地联测,又无法用参照北极星的常规观测方法确定方位。大队高级工程师王俊勤与战友巧思苦想,利用某项技术,最终把各个观测站连成一体,使我国载人航天测控基准统一、精度提高,一举成为载人航天测控领域的“领跑人”。

        就这样,大队官兵用科技创新的“第一”,托举起共和国航空航天史上的辉煌,上亿组数据信息无一差错,100多次发射保障万无一失,荣获军事测绘重大工程建设奖。

        重力数据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地理信息数据,是国土坐标的重要信息参数。为突破我国重力信息采集长期面临的技术瓶颈,大队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彻底改变传统数据采集模式,工作效率提高1000倍。

        总参“英雄测绘大队”还出色完成多个陆地邻国的国界勘测,精确测定我“蓝色国土”数千个岛礁的坐标、方位和重力信息,为捍卫我海洋权益和维护国家安全发挥重大作用。他们开展的联合国维和测绘保障,17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再创7个“国家第一”,填补4项测量空白,为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做出突出贡献。

    领跑时代前沿

        上世纪90年代,美军通过C3I系统将多维空间作战行动联合一起,形成体系破击作战方式,带来“现代战争形态”的变革。

        面对差距,总参“英雄测绘大队”没有居功自傲、固步自封,他们在形成信息化能力上叫响“向我看齐”。很快,一项持续强化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拉开序幕,官兵能力素质发生革命性转变。现在,大队已形成一个由12%研究生、87%大学本科军官和93%经过专业培训士官组成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其中11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全军测绘技术能手。

        7年前,原大队长申慧群发现:测绘装备越精密越“娇贵”,野外测量中出现任何一点偏差或损伤,都要往返数千公里维修、检定、校准和测试,长期制约测绘保障效能。素来敢于“老虎吃天”的大队官兵,大胆提出把原来需要1公里长的野战测绘装备实验检定场功能,集中到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方舱内。

        这是从来没人敢碰的“禁区”。大队官兵一头扎了进去,仅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研制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随时为各种测绘装备提供保障的小型流动“野战医院”。

        创新能力的持续攀高,助推大队完成科研项目48项,技术革新1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1项,创造出我军团级单位比肩科研院所的佳绩。大队两次受到国家表彰,作业队5次荣立集体一、二等功,16名官兵荣获二等功。

        本报特约记者 张彦中 本报通讯员 夏群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