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9日 星期五

    国家大剧院制作,为何如此迷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9日 09版)
    2011年6月1日,歌剧《蝙蝠》在国家大剧院带妆彩排的剧照。CFP

        ◆截至2011年7月9日,由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的19部剧目已经累计演出243场次,其中歌剧《图兰朵》先后赴上海、韩国首尔巡演,共迎来了观众34.4万余人次

        ◆大剧院制作剧目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到了2015年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争取到2015年,实现储备50部“院藏剧目”的规模

        西洋经典歌剧“移植”到了中国

        2009年春夏之交的国家大剧院第一届“歌剧节”上,其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弄臣》闪亮登场。“当时的场面用盛况空前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喝彩声和鼓掌声久久不息。”著名乐评人景作人回忆说。正是观众们潮水般的肯定和赞誉,让里奥·努奇许下一个诺言,“每年都要来与中国观众见面”。

        虽然里奥·努奇年年准时赴约,但这三次演出的《弄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400余人的演员、合唱团、乐团队伍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全权负责,国家大剧院仅负责舞美、服装、道具等硬件的制作与提供;2010年演出乐团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改为中央歌剧院管弦乐团;今年除了外国组主演延续往年阵容外,指挥、合唱队、管弦乐团、舞美、服装、舞台监督、中国组主演以及角色演员的挑选全部由大剧院自主完成。至此,这部威尔第经典巨作已经从意大利深深“移植”到大剧院,实现了“本土化”。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指出,这是大剧院的替代战略在《弄臣》一剧中的成功。所谓“替代战略”,就是无论引进剧目还是联合制作,不论和谁合作,国家大剧院都要参与其中一部分制作,从舞美到主创配置,坚持培养锻炼自己的制作和演出力量,最终形成自主的制作体系。

        把世界先进水平平移过来

        在大剧院地下一层办公区演出部制作组的办公室,朱塞佩·库恰已经上了近一年班。这位有着30年歌剧从业经历、曾经担任意大利两家歌剧院院长和一个乐团艺术总监的大师,带着纯正的欧洲风范,担任大剧院歌剧制作的顾问。

        在不断吸取世界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制作团队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32人,舞美团队从20余人增至140人,成立了自己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形成了有着制作、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乐团以及辅助等八个板块的完整体系。一旦剧目立项,国家大剧院就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寻找最优秀的人才,“只为所用、不图所有”,导演、指挥、舞美、作曲、编剧、演员的选择不分国籍、性别、名气,只考虑剧目质量的要求。

        于是,在2010年经典剧目《卡门》的创排中,国家大剧院请到了曾执导过五个版本《卡门》的著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舞美彼得·戴维森则在英国业界排名前五。歌剧《茶花女》的指挥是洛林·马泽尔。《托斯卡》则请来了刚刚结束在美国大都会版本《托斯卡》演出的强·卡洛担纲导演。轻歌剧《蝙蝠》的导演则请来了英国的史蒂芬·劳利斯。陈平说:“西方歌剧有400多年的历史,他们已经吃透了这门艺术,而我们才发展了几十年。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第一个做法就是请国际一流的导演、舞美、服装、灯光来提高我们的制作水平,这就是国际化战略。把世界先进水平平移到国家大剧院,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用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传播中国文化

        在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的清单上,已经有了一串长长的名字。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19部剧目,以歌剧为主打,还涉及京剧、舞剧、话剧等类型,并以每年6—7部的速度递增。

        为什么主推歌剧制作?陈平表示,歌剧堪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所有知名剧院,无论是伦敦、巴黎,还是纽约、意大利,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肯定是歌剧。国家大剧院如果想成为世界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就必须占领歌剧高地,与世界对话。“过去几年,我们调查了世界上四五十家知名歌剧院,基本上每年演出的歌剧都在20部左右。可见,一年只演六七部歌剧是无法跻身一流歌剧院行列的。因此,在确保艺术质量的前提下,数量的追赶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争取到2015年,实现储备50部‘院藏剧目’的规模。”陈平介绍国家大剧院近期目标时指出。

        记者看到,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部的排期表上,大剧院制作剧目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到了2015年。从《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到正在创作的《运河谣》以及2013年计划制作的《牡丹亭》和《长恨歌》,很多都是中国歌剧的名字。“事实证明,运用西洋歌剧的手段讲述中国的故事,是可以获得中外观众喜爱的。”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表示,用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传播中国文化,中外艺术文化才能够实现双向和高品质的交流。

        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