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昔日革命擎党旗 今日致富唱壮歌

    山东建党第一村发展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5日 10版)
    刘集支部旧址

        编者按  一排排民居统一粉刷成黄色调,墙上印着庄严的党徽以及引人入胜的革命斗争故事;古色古香、庄重大气的刘集社区里游人如织、来往不绝;东方花卉培育基地花木欣欣,人们纷纷前来观赏选购……

        刘集后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诞生了全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这里有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这里有东营市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山东最早入党的中共党员之一——延伯真,并涌现出了刘良才、刘雨辉、李耘生、丁莱夫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如今,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依然看得见它曾经的苦难,也看见了它延续至今的辉煌……

        “红+绿”的产业探索

        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王海荣 王菁菁

        全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这里播下火种,开启了革命航程;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刘集,为这个村庄新一轮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勇于开拓的刘集人民,开展红色旅游,做活绿色产业,建设新型社区,使村庄面貌、群众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模板”。

        4D电影火了“红色刘集”

        1941年1月8日,白狼河边,那个雨夜,电闪雷鸣,河水滔滔,中共刘集支部的创建者之一刘良才在此英勇就义,那是一场醒着的噩梦,却沐浴着血与火……

        作为全国首部真人实景拍摄的4D电影,《红色刘集》在大王镇刘集社区4D影院播放后,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漫游在刘集革命斗争史的长廊中,接受最为直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刘集后村用本村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区,做足旅游文章。斑驳的青砖、灰黑的窗棂、泥做的灶台,历经百年的风霜,刘良才家的小院落被完整地保护下来。

        2005年,当地在这里建起了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馆内保存有全国最早版本《共产党宣言》的复制本、人们使用过的斗争工具等珍贵历史文物,并配以翔实的图片文字介绍。“那时候,穷人要想吃上饭,过上好日子,就只有闹革命。”8月30日,在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一位母亲正带着孩子观看纪念馆墙上的浮雕。

        记者了解到,当地还布设了红色文化长廊、沿街革命故事雕塑、红色教育大课堂等,红色旅游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头戏。集旅游参观、便民服务、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刘集社区已成规模,社区内除4D电影院外,还建有革命历史展厅。挖设参观地道80米,增设齐笔工艺馆、枣木杠子乱弹演艺厅等。红色旅游的开发扩大了刘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标准、高质量的“红色刘集”品牌正逐渐形成。

        希望的田野绿色绽放

        “现在上下班离家近,不耽误做饭和接送孩子,活也不累,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钱。”在大王镇刘集社区东方花卉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的仙客来车间,女工刘凡敏和几位同伴穿行在花丛中,忙着浇水施肥。像刘凡敏这样情况的妇女有60多人,她们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且兼顾家务。

        为了让村民尽快走上富裕路,刘集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根据村情确定了红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两大产业,构筑红绿相映、资源共享、融会贯通的发展格局。

        近几年,刘集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突出发展以经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花卉产业和黄河口甲鱼养殖业,分别依托东方花卉公司和黄河口甲鱼繁殖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注册了“红色刘集”商标,组建“红色刘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产业从花卉、甲鱼拓展到蔬菜、加工等领域,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正越走越宽。

        花卉苗木基地在刘集后村的落户,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发展模式,“绿色”文化正在这里悄然兴起。

        为与绿色产业交相辉映,刘集还实施村庄绿化、围村林建设,村内遍植梧桐、樱花、国槐等,围村林达150亩,种植山楂、紫叶李、红叶桃等25000株,美化效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多举并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已成为绿色生态村庄的真实写照。

        朝阳产业“当空照”

        “要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财富,还需要认真研究市场,做好产业文章。”刘集社区党委书记燕飞如是说。刘集树立了经营文化的理念,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道路上进行着积极探索。

        如今,刘集注册成立了红色刘集旅游开发公司,制作了电影票、《共产党宣言》影印本、革命故事连环画等旅游产品。燕飞说,去年10月,中旬刘集举办了全省旅游推介会,正式拉开了市场化运作的序幕,并已申报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刘集红色旅游区已初具规模,纳入了全市红色游、黄河口一日游,同时列入“好客山东”旅游路线。2011年,又展开了宣言宾馆和大王红色文化展馆的建设。为配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刘集后村还改造了配套设施,建立了刘集社区。现代化的指示路牌、卫生方便的公共厕所、货物齐全的便民超市、社区治安服务站等,让游客和群众备感方便。

        “原先去医院太远,往往小病也拖成大病。现在有了社区服务中心,看病方便多了,医生还给定了健康计划呢。”刘集前村王玉萍大嫂每天都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量血压。

        刘集社区服务中心总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分展厅区、办公区和便民服务区。这里有文化活动广场、便民服务大厅、计生指导站、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有“一场一厅、两栏两市、四室九站”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还有新农合超市、医疗卫生服务站,周边群众享受到了医疗、教育、就业指导、社会保障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党支部是村庄发展的“魂”,东营市在此成立了东营市首个社区党委——刘集社区党委,下辖刘集后、刘集前、刘堡3个村支部。刘集确立了建强班子、规范管理、培植产业、提升环境、形成特色为一体的五步走战略,全面打造“红旗党支部”。在刘集后村,50名党员户的大门口统一悬挂着“党员户承诺牌”,公开承诺为刘集建设发展尽心竭力,为群众富裕幸福甘当路石;还有以“定责、选岗、履职、争先”为内容的刘集后村党员管理四步运行机制……深入成功的探索,使“刘集党建模式逐渐完善,成为指导和带动刘集后村长期发展的‘法宝’。”

        文化聚力,文化聚魂。在光荣革命传统的映照下,刘集后村的文化产业之路正越走越宽,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红色新农村正绽放出无限活力。

        发展,靠光荣的革命传统

        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西牧林 王海荣

        红色刘集所在的大王镇,一不靠山,二不靠水,既没有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更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却一直演绎着经济强镇的传奇。

        1986年,大王镇成为鲁北第一个产值过亿镇;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0元;2011年,又提出了打造“千亿镇”的宏伟目标。现在的大王镇,人民生活文明富裕,坐拥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百强镇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无任何自然优势的小镇,崛起和发展的秘诀是什么?为此,记者专访了山东广饶县委常委、大王镇党委书记王国文。

        记者:“大王现象”是个奇迹,崛起和发展靠的是什么?

        王国文:大王镇没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说到底,靠的就是光荣的革命传统,坚定信仰,紧跟党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展红色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发展之魂。

        记者:早在1925年,刘集成为“四边”地区革命的中心,大王镇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服务于今日的发展。

        王国文:红色资源是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我们大王镇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将红色文化与党的建设,与新时期大王精神的内核结合起来,凝聚发展合力。

        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党的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各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为丰富和完善红色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将致富能人选拔到村“两委”领头羊岗位上,培养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二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大王精神。每月的6日,镇机关都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并唱响《大王人之歌》和《团结就是力量》两首歌,凝聚人心,鼓舞斗志。

        三是将红色文化融入经济发展。大王镇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7家、全国500强企业3家、上市公司2家,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环保型新闻纸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摩擦材料研发制造出口基地、全国重点子午胎生产聚集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及石油化工基地。

        记者:今年4月,刘集后村党支部与安徽小岗村党委缔结为友好党组织,刘集后村与湖南韶山村缔结为友好村,大王镇与韶山乡缔结为友好乡镇,是吗?

        王国文:是的,我们要走出去,放眼全国,谋划大王镇新一轮的发展。怎样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教育群众,以党建促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前段时间与小岗、韶山的友好缔结,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携手共同谋划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从红色文化入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擦亮红色刘集这块牌子,放大刘集的集聚效应,提升刘集和大王镇的品牌知名度,带动全镇群众走上更好、更快、更文明的发展路子。

        红色文化大有可为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刘德龙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红色,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它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现代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天,在《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中国最早版本发现地、渤海根据地核心区之一的东营,大王镇刘集后村的红色文化产业则成为富民兴村的支柱。所有这些,都昭示着红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旺盛生命力。

        黄河与大海的交汇,孕育了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革命与战争的进程,燃起了这片年轻土地上的红色革命。刘集后村诞生了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延集、刘集支部。现在,加强党建,保持先进性,是新时期刘集后村党支部孜孜不倦的追求。强有力的党支部,无私尽责的党员队伍,树立了干部的形象,融洽了干群关系,减少了群众怨气。同时,刘集后村在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过程中,借助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区的中心城市和蓝色经济开发区交汇的重要城市,依托自然资源丰富,发展蓝黄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根据村情发展红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两大产业。刘集后村以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为核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古迹和英模人物事迹,重点修缮古宅,建设大王辉煌事迹展厅、红色教育大课堂等特色景点。现在,刘集红色旅游区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东营市大王镇刘集后村以红色文化助推发展的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动的、深刻的。可以说,作为一项经济工程,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文化工程,保护和利用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政治工程,它能够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认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坚定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它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报记者 赵秋丽整理)

        红色刘集的故事

        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王海荣 西牧林

        刘集,一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普通小村庄,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人物和故事。

        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1925年腊月的一天,一个身穿藏青色长袍的青年风尘仆仆地赶回刘集村。这个人就是刘子久(原名刘俊才),在济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外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进步的革命思想,1924年在王尽美、王翔千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刘集村第一名共产党员。

        这年春节期间,刘子久常到堂兄刘良才家交流对时局和时事的看法,发现志同道合,刘子久就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刘良才又发展村里的青年人刘英才、刘洪才等入党,革命的火种在这个村暗暗传播。

        192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在刘良才家,中共刘集支部宣告成立,刘良才任书记,刘英才、刘洪才任委员。这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从此,革命之火就越燃越旺,直到点亮鲁北这片广袤的天地。

        刘良才和刘英才等人经常以走亲访友、外出做木工或讨账还债为名,在刘集、菜园、吕家等当地村庄秘密发展党组织。到1927年,延集、菜园、封庙等村都建立了党支部。在山东省委的指导下,又以刘集党支部为基础成立了中共广饶特别支部,刘良才任书记,活动地点仍设在刘集村。

        刘集支部成立后,又成立了农民协会,将全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从1926年起,刘集党支部连续举办了三个冬春的农民夜校。夜校平时以学文化为主,主讲刘英才、刘洪才常常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向大家传授革命道理。在这里,部分村民逐渐接受了新思想,先后发展成为党员。刘集支部逐渐发展成为我党在山东省北部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活动中心。

        广饶特支根据上级指示,结合实际情况着手发展自己的武装。他们选派干部培养自己的队伍,同时还抓紧时间争取和改造红枪会。经过说服教育,我们的党组织将当地红枪会变成了党领导下的武装组织。

        争取到这支武装后,广饶特支就放开手脚搞活动。从1928年到1930年,党组织领导群众先后开展了针对地主劣绅的“觅汉增资”、“吃坡”斗争,以及针对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的“砸木行”等斗争,将这一带革命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全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会见斯诺,提到自己最早接触马列主义,是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3部启蒙读物,其中一本就是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75年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找到《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本首译者陈望道先生,问是否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他想再看一眼。陈望道先生看着周总理期望的眼神,无奈地摇了摇头。

        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在山东省北部这个叫刘集的小村庄,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党员,将自己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那本小册子就是周总理要找的《共产党宣言》。

        这本《共产党宣言》是怎样出现在刘集的呢?

        1926年春节前夕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夫妻延伯真和刘雨辉行走在乡间坑坑洼洼的小道上。就是这次回乡,刘雨辉带回的一本小册子就是《共产党宣言》。据刘雨辉的女儿延桂宁回忆,当时这本书是延伯真和刘雨辉从济南党组织负责青年工作的张葆臣那儿得到的,回家探亲时带回家乡来,就把这本书留在了刘集支部。

        那一年,刘良才成立了农民协会,将农民团结起来,在自己家里创办的夜校天天阅读《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地研究,经常召集党员来家里学习。他说:“共产党主张共产,就是消灭贫穷,将来奔向共产主义。”他指着《共产党宣言》封面说:“这个‘大胡子’叫马格斯(编者注:现译为马克思),跟一个叫安格尔斯(编者注:现译为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这些道理都是他在这本书里写的。”

        1930年到1931年,随着广饶革命形势的日趋恶化,刘集的革命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党员们销毁了大量文件和书籍,唯独那本《共产党宣言》没舍得烧毁,幸运地保存下来。

        刘良才身份暴露后,组织决定调他到潍县。1931年2月,刘良才临行前将这本《共产党宣言》郑重地交给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嘱咐他一定要好好保存。1932年8月博兴农民暴动失败,刘考文预感到自己会被捕,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忠厚老实、不太被敌人注意的党员刘世厚,并告诉他:“这本书务必保存好,它比我们的生命都重要啊!”不久,刘考文被捕入狱,全家被抄。第二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良才在潍县白浪河边英勇就义。而那本《共产党宣言》安然无恙地保存在老党员刘世厚手中。

        刘世厚深深知道这本书意义重大,他用油布一层层将书包好,有时藏在粮仓里,有时藏在地窖下,最后把它藏到自家房屋的雀眼里。那年日军火烧刘集时,刘世厚与村民已经逃出村外,突然想起藏在“雀眼”里的那本《共产党宣言》,当即潜回村里,在敌人还没有完全撤离的情况下,穿过呛人的烟雾,从“雀眼”里掏出那本珍贵的革命圣书。

        从此,这本书再也没离开过刘世厚。直到1975年县里征集文物时,84岁高龄的刘世厚才将这本《共产党宣言》恋恋不舍地献给广饶县历史博物馆。这本书就是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第一个版本,目前这种版本全国只存4本,唯有这一本是在农民中流传、使用和保存下来的。这本书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