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3日 星期六

    百眼水井的深情

    ——宁夏军区某给水团鲁豫抗旱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3日 01版)

        干涸的鲁豫大地,今年“长”出133眼水井。汩汩涌出的甘泉,述说着宁夏军区某给水工程团官兵180多个日日夜夜牺牲奉献的感人故事。

        “再苦再难,也要打出水来”

        今年2月,这个团官兵奉命奔赴山东、河南旱区,支援当地打井抗旱。

        这里许多地方,是地质专家判定的严重贫水区。洛阳嵩县南洼村,就是一例:150米以上多层为泥岩,150米以下都是花岗岩,成井出水,难度极大。“再苦再难,也要打出水来”,给水团团长宋建荣带领官兵,立下铿锵誓言。

        井架一竖起来,村民像谁家办喜事一般,全都赶来帮忙。奋战16个昼夜,一口110米深井打成。不料抽水两个小时,竟只出了4立方水。全村男女老少惊呆了,他们齐刷刷跪在井架前,嚎啕大哭。

        乡亲们的泪,是官兵心头的血。给水团领导请专家与物探小分队做电法勘测,地毯式搜索地下水源,再次立塔开钻。

        又是16个昼夜的连续奋战,一口深180米、日出水量达172立方的甜水井终于问世。千年旱塬“无水”的梦魇被打破,南洼村700多人饮水和900多亩农田灌溉不再是问题!那一刻,全村人喜极而泣。

        灵宝市南卿村,缺水历史长达800年。村谣云:“宁借一桶油,不借一瓢水。”也是这个团官兵,风里雨里泥里水里苦战24天,深掘320米,打出一口日出水量达1200立方米的甜水井。南卿村沸腾了,干渴了800年的村民聚集在水井旁,争先恐后一尝甘泉。75岁的村民李中歧老泪纵横:“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哪能有今天的好事情!”

        “西北水神,不是浪得虚名”

        这次给水团的任务区,地层条件异常复杂。采用传统的泯浆正循环或反循环钻进工艺,钻进速度慢、消耗大、效率低。

        “照这样半个月打出一眼井,群众的麦苗早枯死了!”团政委范锐君、参谋长季振远紧急向上级求援。兰州军区装备部连夜拨出500多万元经费,购买国内仅有的4部潜孔锤,以最快速度将3部发往沂南任务区、一部发往三门峡作业点。官兵们改用空气潜孔锤钻进工艺后,钻进速度提高10倍以上。

        他们人歇机不停,三班轮流上;同时多次召开“革新会”,在官兵中广泛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小制作评比竞赛和“难题小攻关、问题小研讨、经验小交流”等活动,集智聚力攻克卡钻、断杆、缩径等一个个难题,积极实践600毫米钻机一次开孔成井工艺。官兵们根据不同地质条件,确定不同钻进工艺,总结出泥浆正循环和气举反循环工艺“十步法”,空气潜孔锤工艺“六步法”,实现管井构筑由“单向成井”向“多法成井”跨越,“一径成井”向“多径成井”过渡,规范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找水打井的基本程序,创造了团队历史上日进度最快、单机月成井数最多、成井率最高等多项纪录。一些地方打井专业人士慕名前来参观,看到高于他们好几倍的给水团打井速度,禁不住感叹:“都说宁夏军区某给水团是‘西北水神’,可不是浪得虚名!”

        “就是为了留个纪念”

        宁夏军区某给水团官兵在河南嵩县南洼村打井时,从村民杨旭明家借了10块砖压帐篷。归还时,砖损坏了一块,官兵便送去3元5角钱作为赔偿。

        杨旭明坚持不要,官兵坚持要还。最后,杨旭明勉强收了5毛钱。他说:“我收5毛钱,就是为了留个纪念;要用这5毛钱,教育南洼村的子孙后代。”令杨旭明没想到的是,部队撤离后,他在自家鸡窝旁发现,部队还是留下了他没收的3元钱。

        一切想着群众,事事为了群众。宁夏军区某给水团官兵每次转场,都与当地村镇结清水电费、赔偿青苗损失。在河南三门峡、洛阳,由于当地地质资料缺乏和老旧,团队派出两支勘探分队,分赴8县54个乡镇进行详细勘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水文地质资料。每一眼井成井后,团队都会将普查、物探、测井、成井全套资料毫无保留地移交地方政府。“解放军留下的资料,就像给我们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打井队,”三门峡市水利局副局长赵新生说,“有了这些翔实的资料,我们不仅能管好用好这些井,今后开展水利建设,心中也更有谱了!”

        5月下旬, 宁夏军区某给水团官兵从河南伊川县湖南村转入孟津县南陈村打井,井位就定在一片果园里。5月份正是杏子飘香的季节。在施工的半个多月里,官兵们没有一人擅自去摘老乡的杏子吃。村民王富民感慨地说:“给水团遵守纪律秋毫无犯,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

        (本报特约记者 魏 春 本报通讯员 吕志强 徐殿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