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花了18年的时间,移民近40万人,平均每年搬迁2万多人。而南水北调工程的34.5万移民搬迁,却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完成。“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绝无仅有。”南水北调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10年,湖北省完成7.6万人外迁任务后,于2011年6月30日启动9.2万库区移民内迁安置工作,并计划于今年底完成。
落实政策为移民搬好家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多次强调,移民工作是湖北三件“天大的事”之一,始终要把移民搬迁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湖北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挂帅、4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指挥部,全面领导指挥全省移民工作。
为做好移民工作,湖北省提出“四得”政策:
在国家补偿政策上让移民多得。移民补偿政策中涉及移民个人补偿部分,如移民房屋、附属建筑屋和移民搬迁费的补偿,零星果木及移民新村建设厕所、沼气池、过渡期生活补助,出县外迁移民生活安置补助等,全部按标准取上限落实到移民个人。
在搬迁安置政策上让移民实得。严格落实移民人均1.5亩的责任田;从库区耕地占用税中人均安排2000元对按期完成搬迁安置的移民进行奖励;从集体掌握的生产安置费中人均安排3000元扶持发展生产,安排1500元用于开展土地整理;从集体掌握的生产安置费和预备费中人均安排5000元办理养老保险。
在全民普惠政策上让移民全得。移民搬迁到安置区后,移民在库区如种子、农药、农机购置补助等各项惠农政策都得到及时接转和全面落实。
在各项支持政策上让移民先得。湖北省36个部门将支持移民新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列入年度计划,并戴帽下达到移民安置点。湖北省电力公司积极弥补规划投资不足,开展安置区电力设施项目配套建设,国土资源厅将全省移民安置用地全部纳入土地整理范围,交通运输厅将移民安置点点外道路纳入通村公路补助。截至目前,湖北省支持移民新村建设的各项投入和政策减免资金近15亿元。
帮扶措施助移民安好家
移民搬迁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
记者到团风县黄湖移民新区采访时,遇到2010年5月搬迁到这里的郧县移民郭吉军。他高兴地向记者细数搬迁至今家中发生的喜事:小儿子郭正鹏新婚,又添了孙女;大儿子郭正琨今年研究生毕业。 深蓝色瓦片,橘黄色外墙,郭吉军的新家是一栋崭新的别墅式两层楼房。走进老郭家,只见太阳能热水器、天然气灶、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
黄湖移民新区,是由原来的五个点合并为一个点集中安置,是全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安置人数最多、安置面积最大、位置最优的移民安置点。工程于2009年9月动工,2010年5月建成,共安置郧县安阳镇龙门堂、青龙、余咀三个村874户3721人。
“搬迁新居后,我将自己分到的9亩地租了出去。经人介绍在武汉市的一家压棉厂打工,包吃包住,每天拿80元工钱。”郭吉军说。
除外出务工外,记者还在移民新区了解到,在当地生态西瓜种植大棚,部分移民与当地农民合作,种植350亩冰糖西瓜,每亩纯收入近4000元人民币。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湖北政府部门将移民安置当作是民生工程、致富工程。在移民搬迁以前,团风县劳动部门已主动到湖北郧县举行招聘会,对移民进行就业培训。
郭吉军告诉记者,虽然移民们难舍故土,但大多数还是愿意搬迁到新家所在地,因为这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很快,更有利于后代成长。
带着感情为移民服好务
“移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过后当我们回味这段经历时,我们会因为我们一生有这样的经历而骄傲。”湖北省天门市民政局副局长、移民局局长李艳军这样对记者说。承担3个移民安置点工作任务的李艳军,长期奔波在一线,经常加班加点。天门市23个移民安置点、38个标段的每一个角落,他都走了一个遍。即使被痛风、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缠身,他仍带病坚持工作。
随县常务副县长万明2010年4月份就检查出患有胸腺瘤,医生要求他尽早手术,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硬撑着把所有移民搬迁安置完毕,才于8月底住进医院做手术,出院后没有休养一天,又直接投入到移民的后续稳定发展工作中。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参与完成2300多户、9100多人次的移民搬迁护送等工作,被称为“移民的贴心人”。2011年4月1日,忙碌了一天的刘峙清正准备回家,却突然晕倒。5天后,年仅42岁的他因脑干大面积出血溘然离世。
带着感情做移民工作,与移民交朋友,深入到移民中去,倾听移民心声,了解移民诉求,解决移民关心的现实问题。7.6万移民的组织发动和外迁安置工作,浸透了湖北省丹江口库区安置区广大移民干部的汗水。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