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是目前国内民航业面临的发展现状。与内地不少中小型机场长期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珠三角的澳门国际机场,面对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机场的激烈竞争,自1995年通航以来稳健运营,抵御了SARS疫情、两岸直航、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经营性盈利连续十年增长。澳门机场成功经营的奥妙在哪里?日前,本报派出采访组赴澳门机场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形成了一组四篇系列报道。我们期望,这组报道,能对各地中小机场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迪。
1995年11月10日,一架飞机从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填海建成的跑道上冲向蓝天,直飞北京。这是澳门国际机场开航的第一架飞机。
这次首航,拉开了澳门航空时代的序幕。从这架飞机开始,澳门人开始书写自己的航空史;从这次飞行开始,澳门机场以引入注目的姿态闯入民航业。短短16年,年轻的澳门机场成为国内外众多中小型机场中成功经营的范例,连续十年实现经营性盈利,并呈稳步增长趋势。
究竟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小机场取得不凡的业绩。“答案其实很简单——找准澳门机场的定位,用对的战略应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澳门国际机场专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邓军如是说。
起步:在夹缝中寻觅生机
澳门国际机场于1992年3月动工,1995年11月9日正式投入营运,是珠三角五个机场中基础设施规模最小的机场。它是从零基础开始,填海而成,整个工程耗资约12亿美元,约合96亿澳门元,投资远远高于国内任何一个中小机场。
距离澳门60至15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香港、广州、深圳及珠海四大机场。其中,广州白云机场及深圳保安机场是国内大型骨干枢纽机场,香港机场则是航线网路发达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对于一个只有中等规模的机场来说,澳门国际机场的生存空间是极其狭窄的,它注定要在夹缝中寻觅生机。
找准定位,打出自己的特色牌,成为澳门机场迈向活路的第一步。
在意识到澳门在大陆与台湾沟通中的特殊作用后,澳门机场在营运之初就开始扮演了第一个两岸间接直航转机平台的重要角色。1995年12月8日,澳门航空公司以“一机到底”的方式开通了第一条飞往台湾的“间接直航”航线。
就是这么一个小机场,成为亚太地区最繁忙的20个机场之一,2007年旅客运输量达到549.9万人,成为澳门国际机场历史上旅客运输业绩最为辉煌的一年。2004年,澳门机场获得亚太航空中心(CAPA)颁发的“2004年亚太地区最佳机场”称号。
发展:引进低成本航空
从刚投入运营时的12家航空公司连接17个目的地城市,全年客流量约130万人,到今天发展到有18家航空公司,连接26个目的地城市。如此成绩,在中小型机场中实属罕见。更为难得的是,澳门机场已经实现经营性盈利连续十年增长。
2008年,内地和台湾的两岸直航逐步实现,直航航班带走了大部分转机客。直航,将澳门机场带入低谷。
必须居安思危,是澳门国际机场专营公司决策层很早就形成的一个共识。2004年,澳门国际机场决定采取差异化策略,引进低成本航空,逐步将转机机场转型为目的地机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6家来自不同地区的低成本航空公司飞来澳门。
资料显示,低成本航空旅客运输量增长强劲,尤其是2008年,传统航空运输量明显呈下跌趋势,低成本航空却逆势而上,运输量达136万人次,所占比率由最初占总运量的7%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30%。低成本航空公司在澳门机场的起降班次占到了26%-32%。航空业内专家评价说,这对于一个国际机场而言,比例已经相当高了。两岸直航带来的客运严重危机,在低成本航空轰轰烈烈的运营中悄然化解。
未来:打造虚拟化机场
“顺势而为,开拓创新,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到澳门机场管理团队每个人的骨髓之中。”澳门国际机场执行董事刘苏宁对记者说。
当年,两岸之间一机到底、间接直航的黄金航线,澳门国际机场是首创者;如今,配合特区政府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的需要,澳门机场又提出“虚拟化机场”的全新战略目标。
邓军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假如一位美国老太太要来澳门,她在来之前就可以通过“虚拟化机场”的平台了解到她需要坐哪个航班,票价多少,如何支付,行李如何转运,通关需要什么手续,如何选择落脚的宾馆,从澳门如何转接其他航线。总之,她动身前就已经对一切了如指掌,并且得到了系统各个环节的确认。
作为对虚拟化机场进行技术支持的机场信息管理公司,正在积极为这个目标准备相应的网络信息服务。“目前,地面服务公司已经利用我们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在酒店为客人办理远程登机手续。这样就不需要乘客再到机场办理登机牌,节约了乘客的候机时间,受到了很多乘客的欢迎。”机场信息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秀瑜说。
当然,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澳门国际机场正朝着虚拟化机场的目标前进,而这很可能成为中小机场发展的另外一个范本。(本报记者 殷 泓 王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