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西红柿常见病有叶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和病毒病,叶斑病需用500倍液大生M—45,加上征露1000倍液喷洒叶面……”
8月15日夜,天气闷热,挥汗如雨,但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二张村中心大街上挤满了看电影的农民,他们正在观看数字电影《西红柿栽培管理技术》。坐着的、站着的、靠近银幕前面蹲着的,足有六七百人。这是金怀波和他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正在给村民放电影。
金怀波是聊城市东昌府区电影公司经理,他痴迷电影30年。他曾瞒着家人拿了6万多块钱给员工发福利和工资。他的电影放映队,无论刮风下雨,都不会耽误事儿,有一次甚至为一名观众放映到深夜。他被评为全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先进个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在电影院工作,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1980年,21岁的金怀波从部队复员回来后被幸运地分配到了东昌府区红星电影院,那可是份儿体面的工作。4年后,由于表现突出,金怀波被调入东昌影院,担任党支部书记、业务经理,一个月的工资有400多元,这在当时算是高工资。
1993年,全国电影体制改革,可是后来,电影无法和新兴媒体抗衡,开始走下坡路。1995年,金怀波所在的电影院职工集体下岗,他和同为影院职工的妻子双双失业。第二年,为了生存,夫妻二人带领单位几名下岗职工,开始卖早点。之后,头脑活络的金怀波专门做起了“粽子”生意,并创造了年销“金三角”粽子几十万个的奇迹。“做生意虽然让我衣食无忧,但是,我的内心一直牵挂着电影。”金怀波说。
2005年,东昌府区电影公司濒临破产,难以为继。当年9月,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金怀波接手电影公司,最让他头疼的是,公司账户上居然没有一分钱。“正赶上中秋节,公司十几号职工眼巴巴地看着我。我瞒着媳妇,把几年积攒的6万元钱拿出来,给员工们买了油和面,让大家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剩余的钱充当了公司的流动资金。”
让金怀波非常兴奋的是,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先前国家广电总局农村电影“2131工程”明确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始正式实施电影下乡工程。
撂了多年的电影放映梦重新拾起。2006年11月,金怀波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内整整七天,苦苦思索电影放映的出路,终于写出一份报告,递上去后,区里十分重视,被列入政府预算,2007年4月份,财政拨款到了位。金怀波购买了7套先进的电影放映器材,在全区980个行政村放映电影。截至目前,他们共放映2940场,场次和观看人数都是全省县级市第一。
金怀波说,公司经营很艰难,员工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放映员,但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十年的下岗生活让所有员工都感受到工作来之不易,只有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才能服务好群众,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
金怀波说起了54岁的放映员王保华。2007年7月,王保华在道口铺办事处高马村为群众放映电影时突然晕倒,老乡们要把他送到医院检查,苏醒过来的王保华无论如何也不让,说这是老毛病了,休息一下就好,一直坚持把电影放完,才由自己的队友送到医院治疗。
金怀波的放映队里,这样感人的事还很多。有一次,放映员李玉杰在朱老庄乡南杨集村放映农村科技片时,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观众纷纷散去,只剩下一名观众还在津津有味地看,李玉杰就和这位观众沟通,建议转移到他家去放,于是就把设备安在他家的大门洞里,影像投放在白墙上,为这位唯一的观众放完了整场电影。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孟昭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