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六点,家住江苏张家港锦丰镇滨江社区的张阿姨便来到家门口的滨江公园跳交谊舞,她的老伴到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喝茶下棋。滨江社区距离张家港市区20多公里,但张阿姨和她的邻居们却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她笑着对记者说:“城里有的,我们农村都有!”
分不出城里还是农村,分不清市民还是农民,这是对张家港城乡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概括。
“城乡文明可以是不同的形态,但要有相同的内涵和质量。”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告诉记者,通过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公民素质、做优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让百姓参与创建、共享成果,从而建立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文明养成重在“熏陶”
8月10日午后,记者来到位于张家港东北部的南丰镇永联村。村民们居住的“永联小镇”内,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公寓楼前后,清水拍岸,绿柳拂堤;远远地,就听见“永联戏楼”里锣鼓声声,走近一看,数百位老人正在欣赏村里组织的“天天演”,这一天演的是老人们喜爱的锡剧《红鬃烈马》。
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告诉记者,他常跟村民们推心置腹地聊,“这么优美的环境、这么温馨的家园,你能忍心朝地上吐痰、和邻居大吵大闹,在它脸上划一道口子吗?”
老吴书记的话,无意中揭示了新时期张家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条经验,文明的养成重在“熏陶”,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素质和修养,这是张家港顺利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建设最关键的一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张家港就提出了“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认为,没有农村的文明,就没有张家港整体区域的文明。从1998年起,张家港又提出了“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的理念,全面构筑城乡一体文明。
潜移默化中提升城乡百姓素质,张家港除了开展“文明礼仪百家讲坛”、公益文艺“村村演”等活动外,最亮的特色就是“奖文明”。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2月制定了《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办法》,3年来共发放奖金800多万元;永联村更是依托永联集团给村集体的股份分红,每年花1000多万元发放“文明家庭奖”。
政府要做好“三个工程师”
要把城市文明引入农村,改变千百年来农村的传统生活观念和陋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事情。张家港市市长姚林荣认为,围绕发展功能、人居环境、人员素质这三个城乡一体文明的核心词汇,政府必须学会做“三个工程师”。
首先,要做头脑冷静的“策划师”。按照“工作在现代化园区,生活在花园式城市”的要求,张家港形成了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的“一城五片区”市域城镇体系。并参照城市社区的模式,在农村推行“社区全覆盖工程”,形成了包含“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8大类72项覆盖城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要做技艺高超的“园艺师”。为达到人居环境的城乡一体,张家港推行农村小区绿化等工程。有村民表示不理解:“乡下锣鼓乡下调,农村搞什么绿化,庄稼不就是绿化吗?”文明办通过塑造“盆景”,让农民们看到现代化农村的“现实模样”。在示范小区长江村里,开门见绿,推窗闻香,引得周边村的村民们啧啧赞叹:“哦,原来政府是要让我们生活在公园里!”观念改变了,农村文明小区的建设速度就加快了。张家港按总人数的3%-5%配备农村卫生保洁员,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把城区环境的长效管理模式和生态建设理念引入了农村。
另外,要做善于“发酵”的“酿造师”。“张家港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一直是靠典型引路,典型示范”。张家港市文明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初期的城乡优美环境营造上是如此,在新时期孕育“好人文化”这一城市道德风尚方面更是如此。从时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曹福龙批示媒体寻找“张闻明”至今,张家港举办了“真心英雄”、“十佳百星”等大型评选活动,300多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竞相涌现。为进一步形成“好人文化”的成长、激励机制,张家港还在江苏省率先成立了“公益组织培育中心”,重点以萌芽期和初创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为孵化对象,向他们提供免费的场地、设备和培训,并给予小额资金补助,目前已有4家民间机构入驻。
“虚”事“实”做,是创建更是惠民
江苏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韩松林告诉记者,今年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时,在“您是否同意张家港申请参评全国文明城市”一栏中,900份问卷调查给出的答案全部是“同意”,“这充分反映出张家港市老百姓对于创建文明城市的支持和拥护”。
家住常兴社区的居民朱红芳,喜滋滋地向记者展示孙女今年5月参加学校书法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奖状,“乡下学校跟城里学校一样,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爱好”;而家住塘桥镇韩山村的农民徐永琛,对于每个月能够按时领取685元养老金感到“很满意”。
有专家评价,张家港的文明城市创建,是把“虚”事做“实”了。在创建过程中,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张家港全都由老百姓说了算,根据老百姓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有的放矢地制定创建计划、实施项目。
张家港把文明创建融入城乡统筹的动态进程中,让创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从2003年起,张家港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将全市11万余名类似徐永琛这样的农民纳入了“城保”,今年,张家港计划将剩余的2.1万“农保”人员全部纳入“城保”;2006年,张家港率先对11所村小学实施现代化达标工程,并先后有近30名校长(园长)、300多名教师下乡“支教”;花6亿多元构建了通达顺畅的河网水系,张家港市环保局负责人说:“要让河水回到村民们小时候那样,起码85%的河道能达到下水游泳的清洁度。”
张家港将文明创建的实效,桩桩件件落在“惠民”这两个字上,用徐美健的话说,“归根结底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对这座城市充满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刚刚召开的张家港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张家港人又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就是把张家港建成各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现代化港城,用文明成就每一个张家港人心中明亮、璀璨的梦想。
本报记者 苏雁 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