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民族、社会、文学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天上午,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笃定地说。
这份“答卷”,由62位评委共同完成。“我们在裁判作品,社会在裁判我们。”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这样寄语评委们。
“他们富于责任感,内心又很纠结,投票时充满了紧张气氛。”评奖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这样观察评委的工作状态。
本届评奖工作启动以来,3月初开始征集参评作品,5月中旬评委开始分散阅读参评作品。8月1日起,评委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开始进行补充阅读、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8月6日投票产生第一轮81部备选作品,8月10日投票产生第二轮第一阶段42部备选作品,8月13日投票产生第二轮第二阶段30部备选作品,8月14日投票产生第三轮20部提名作品。目前评奖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预计8月20日最终产生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以内获奖作品。
公开、公平、公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对文艺评奖的期待。本届茅盾文学奖在改革评奖机制、提高评奖透明度等方面迈开了探索的步伐。
“前20部你只投中了5部,是不是有点压力”
如果你想知道某一部提名作品获得了多少票数,哪些评委投了票,哪些评委没有投票,登陆中国作家协会的官方网站就可以全部知晓。
据介绍,实名制贯彻本届茅盾文学奖投票的始终,投票结果即时向社会公布,从81部到42部再到30部、20部,具体篇目都在网上及时发布。从产生20部提名作品的第三轮开始,各位评委的投票情况、每部作品的获票数量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查询。胡平感觉每轮投票结束评委都有“中奖”的心态,“假如前20部你只投中了5部,是不是有点压力?”
而且,整个投票的过程都是在纪律监察组和北京市方圆公证处的监督下进行,这也是茅盾文学奖首度实施纪检和公证监督制度。
“用掉了4瓶眼药水”
以往的茅盾文学奖评选,一般都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本届茅盾文学奖则采取“初终评一贯制”,62位评委一起集中“奋战”20天,用胡平的话说,目的是为了“更集中精力来对作品进行比较和甄别”。
对每位评委而言,这意味着庞大的阅读量。为了对作品有个全景式的把握,高洪波认真翻阅了入围作品,结果是“用掉了4瓶眼药水”。
跟高洪波一起工作的评委们,有30位由中国作协书记处聘请,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各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人选,共计61人。其中,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评奖委员会主任负责主持评奖工作,不参与投票。他们一起构成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大评委制”特色。
实名制投票和评委投票情况公布制、大评委制、初终评一贯制、评委名单和评选日期提前公布、各轮评选结果即时公布、纪检和公证监督等制度,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层层护航”,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要解决文学奖的公信力问题,评委与评选过程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尽可能避免评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避免一些不健康因素造成的影响,只有出以‘公心’,评奖才能具有说服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学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李云雷说。
(本报北京8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