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8月16日电(记者 曹继军、颜维琦)地处上海卢湾区的建国东路390号地块,尽管距离淮海中路、新天地的距离不到1公里,但居民大多居住在狭小逼仄的二级以下旧里。“没有独立的厨卫设施,每天还要倒马桶。”居民徐妙贞说。令她开心的是,随着上海中心城区旧区改造工程的推进,她和邻居们很快就能圆上安居梦。更让她没想到的是,从收到告居民书的那一刻起,整个动迁工作公开透明,“想不想动迁”、“怎么动迁”的问题,都摆在台面上,听取居民意见。
8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建国东路390号动迁基地采访。从大厅触摸屏上可看到,动拆迁政策、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居民基本信息、签约情况、安置情况、居住困难家庭认定结果等都一目了然。已签约居民的安置清单上,房屋权证人、认定面积、评估价格、价格补贴、套型面积补贴,以及所得的面积奖励费、签约搬迁奖励费、就近安置购房补贴等,每一项都非常详尽。“看看自家的,再看看左邻右舍的,居民心里踏实了,对我们的工作也加深了信任,矛盾自然减少。”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樑说。
从2008年开始,上海创造性探索旧区改造事前征询群众意见的工作方式,将政府责任、百姓意愿、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改造速度明显加快。杨浦区定海街道153户街坊创造了93天百分百签约,没一户强迁,没一户上访的纪录。耗时十多年的虹口区虹镇老街改造也由“征询制”找到了突破口,短短两年完成了60%以上的改造量。杨浦区旧改指挥部临时党委副书记高尚书说,要让动迁“一路阳光”,必须确保过程和结果全透明、全公开,严格做到横向“一碗水端平”、纵向“一竿子到底”,接受社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评议,这样才能扭转过去不正常的动迁环境,让旧区改造真正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