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他,肩背药箱,紧紧抓住索绳,使劲、蹬腿,紧扣在粗粗铁索上的滑轮瞬时载着他向100多米外的彼岸溜去。身下30多米处是奔腾不息的怒江水;耳旁,浪涛风语“呼呼”而起。
他就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怒族乡村医生邓前堆。
28个寒来暑往,不分昼夜,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奔行于陡峭的山路上,出诊5000多次,用艰辛付出换来百姓健康。
19岁那年,邓前堆通过乡卫生院培训后在村里做了乡村医生。江对岸山梁上的一个村小组,住着20多户人家。过人马吊桥到这个村,得绕路走两三个小时。邓前堆前去给群众看病,若不想耽搁时间就得过一条125米长的溜索。
慢慢的,邓前堆可以熟练过溜索了。在努力钻研中,他的医术也一天天提高。不仅本村的,外村的乡亲也来找他看病。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双手皮肤皱如核桃,输液时他总能一针就扎准;烧伤的老人,在他救治下顺利康复。
这些年,拉马底村的村医换了四茬。他曾经的同事,有的去沿海打工,有的在当地谋了其他活计。他也有外出挣钱的机会,但为了深山里的乡亲们,他选择了坚守,尽管这份危险而忙碌的工作收入微薄。
他家的屋顶早已漏雨,因经济不宽裕一直没有翻修。但邓前堆并不发愁,总是乐呵呵忙碌着。这两年,拉马底村免疫规划建卡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他的心,系在病人身上。
有一次,江对岸的一位村民上山采石耳,一不小心摔下悬崖,被乡亲们找到抬回家时已是凌晨3点。在睡梦中接到求助电话的邓前堆马上背起药箱,打着手电筒过溜索到对岸,攀爬三个小时山路赶到伤员家,他的手被路旁的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天刚蒙蒙亮,邓前堆又赶回村卫生室,还有病人在等着他。中午,伤员家属打电话给邓前堆,告诉他伤员病情稳定,但邓前堆放心不下,又爬了三个小时山路赶到伤员家,见伤员确实没有危险了,才放下心来。有人问他,夜间出诊爬山路太危险,怎么不等到天亮后再去呢?他回答:“伤员的病情等不得。”
这些年邓前堆在陡峭的山路上,出诊5000多次,从来不收出诊费。有的病人交不起药费和治疗费,他也照样给治病。他说:“他们有条件还,自然会还;不还,自然是没条件。”
两个多月前,拉马底村溜索改桥工程开工,至年底村里就会有两座桥跨越怒江两岸,其中一座桥可以通车。邓前堆说:“桥修好,群众出行会更方便,但如果有病人不方便到村卫生室,我肯定出诊,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职。”
最近,邓前堆在云南省中医院骨科和针灸科接受了培训。在拉马底村乃至福贡县,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5%,常年在山上劳作的人们容易跌伤骨折。“我得好好学习,村里人太需要这门技术了。”邓前堆说。
(据新华社昆明8月12日电 记者杨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