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0日 星期三

    岁月留痕

    那些清澈见底的青春碎片

    作者:聂北茵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0日 13版)

        一个人呱呱坠地后,一个月一个样,小时候一个春天一窜个儿,长大了则是“女大十八变”;那一群人呢?42年后再相聚,穿过一条那么长的隧道,你说时间得把人老成什么样啊——然而,逝去的故事并非全是传说……

        那天,是发小们的聚会,如约赶到建国门附近的一家酒店。一迈进那个自动旋转的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一时间我有点恍惚,自我怀疑了片刻……哦,还好穿戴得像个骑士似的服务生非常职业地偏过头来和颜悦色地看着我,于是我问:×先生预定的桌位在……

        很快,电梯升到10层,我被带到一个叫“观云阁”的包间前,隔着厚重的门听得见里面正高谈阔论,服务生推开门的那一瞬,门里门外的人全都有点发愣:

        ——你是谁啊?

        ——你们是谁啊?

        1969年,随着林彪一道“紧急备战”的命令,我们大院的孩子几乎全如鸟兽散,统统从北京被疏散到父母所在的河南息县五七干校。

        那一年,我刚刚14岁。

        记忆里留下的都是绝版青春的碎片——清澈见底。

        那时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因为“革命”的需要,我们全都吃食堂,那时的人真是馋得不得了。一次,我们一群孩子去食堂帮厨,好像是择菜,我们一边择菜一边忍不住偷吃食堂咸菜坛里还没腌好的糖蒜,越吃越想吃,一头接一头地吃,着了魔似的实在刹不住口……结果可想而知,菜没择完,馋嘴的我们都被轰出了食堂。

        一天,我和几个女生“做好事”帮助老乡家挑水,井台上一个老乡上下打量着我们,表情凝重地低声问到:你们是哪国人呐?几个人当即一愣随后叽叽嘎嘎地爆笑起来,一个调皮的反应快:俺们是阿尔巴尼亚的。老乡若有所思地说,那地方远啊!我们就嘻嘻哈哈没心没肺地说:不是的,海内能够存知己,天涯可以若比邻啊!

        那时的我们非常寂寞,总想去农村同学的家里一探究竟,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北京娃的天赋就是喜欢并善于模仿,于是,几个人就学着电影《地道战》里鬼子的腔调怪声怪气地说:“你们家有地道吗?到你们家去吧!”于是,朴实的农村同学就欢天喜地的把我们带到他们家里玩,因为那时候河南常发大水,所以那村里的土坯房几乎都没有窗子,屋里全都黑糊糊的。老乡们见到北京来的娃,喜欢得不得了,倾其所有,给我们做了一碗碗红糖水煮鸡蛋。

        要知道那时农民家里吃顿饱饭都难,日子过得可都是紧紧巴巴的。

        一天中午,在家门口,我碰上一个卖香瓜的农民,他凄凄惶惶地对我说,小妮子,你给我一个馍吧,我换给你两个香瓜,可甜哩……我跑回屋里给他拿了一个馒头,却没敢要他的香瓜……那时候“阶级斗争”还在“天天讲”。

        那时的我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压力,天天以教农村同学唱“样板戏”为主。春天学校放春假——我们就回干校插秧;秋天学校放秋假——我们还是回干校割稻子;加上寒暑假,我们除了劳动就是到处去表演“样板戏”,无可选择……

        干校所在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和静谧冷清的水塘,天天守望春鸟秋虫的啾啾细语,我以为我再也不是北京人了!大院的孩子基本都是“臭老九”的子女,虽然我们不知道自己心底守望的是什么,要强的心气儿却无法按捺——心底的角落里潜伏着的是对改变命运的向往。

        日子平淡如水,命运变幻无常——初中毕业,我们竟奇迹般地分期分批回到了北京。后来,有的到农村插队,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去了城建单位,也有的被分配到餐饮业——这一别就是40年啊!

        再回首,当年唱“样板戏”的主角们如今已有不少佼佼者:有的成了单位的老总,有的是文学刊物的主编,还有的已是著名的导演兼编剧,有留学美国的人在当地当了医生,也有加拿大归来的博士成了教授级高工或数字出版界的高端人才……更多的人是普普通通的教授、研究员、编辑、记者、大夫、工程师、公务员、会计……尽管有耕耘未必有收获,但这变化的背后一定是每个人默默的努力与坚韧的力量。

        再相聚,褪了色的少年梦想和歌谣,又渐渐鲜亮清晰了起来。

        饭桌上,我和少年时的发小一一相认后,参与到大家跳跃式的聊天话题中——从姜文《让子弹飞》里的寓意到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的败笔,从当下前门改造的仿古复制品效应到明清原汁原味的大栅栏之浪漫本质……那是绝对的海阔天空。

        这么亢奋的气场,这么活跃的思维,这哪儿是正在步入人生舞台边缘人的话题……是啊,年少时我们不懂得什么最值得珍惜,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以我们在座的年纪,即刻告老还乡,解甲归田,闲云野鹤逍遥去也不过分。别看这是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一双双老眼非但不昏不暗,简直是流光溢彩,大家伙儿的心气儿咋还这么足呢?

        呵呵,这是清澈见底的青春碎片沏成的“普洱老茶”——头一道只能冲洗弃之,第二道些许味道才“浮出水面”,再往后,沉香浓郁,渐入佳境。

        所以,人,无所谓老不老,不变的是自己的心气儿,老有老的味道;极品普洱,往往“越陈越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