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老区人民感谢党的好政策
8月5日 星期五 铁边城村 晴
学习体验农活是我们此行的重要方面。今天,铁边城村党支部书记李向虎带领我们扛着锄头来到了田间。这才知道,小小的庄稼地里还长着那么多植物,土豆、豌豆、白菜,当然还有各种草,对于来自城市里的我们,竟不能把庄稼和草分开。
李书记一边耐心地指导我们,一边指着远处的山坡,向我们介绍当地的退耕还林政策。据他介绍,那些山上以前都是梯田,水土流失严重,庄稼收成毫无保证,虽然当时每家人均田地达到20亩,但是付出了汗水,却没有相应的收成。从1998年时任总理朱镕基视察延安时提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舍饲养畜、以粮代赈”的16字指导方针后,延安市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以铁边城村为例,原有的梯田坡地都经整体规划纳入退耕还林计划,陆续对9600多亩坡地梯田进行了退耕还林,到2001年,退耕还林已经初显成效,黄土高坡变青山不再是梦想。而退耕还林后的山地仍属于百姓所有,山地上种植了山杏、山桃和沙棘等经济作物,这些作物的种植既建设了生态林,也为农民提高了经济收入。
经过李书记的耐心指教后,我们开始下手干活。看李书记拿着锄头灵活自如,我也很“自信”地开始“战斗”,谁知道,看似简单的锄草并非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把无辜的庄稼判了死刑。旁边的队员更是嘲笑我,说我锄草像是在刨地!早晨的天气并不热,但是经过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劳动,还是流下不少汗水。
在锄地的过程中,一位村里的老汉路过,走到庄稼地旁边看我们,还不时地抿着嘴笑。我们便趁休息的时间过去跟他攀谈,原来这位老汉叫李向精,今年56岁。当我们向他询问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看法时,他说,刚开始百姓不相信,担心退耕还林没有了地怎么生活。但是,政府积极贯彻以粮代赈的政策,从1999年开始对退耕还林的农户进行每人每亩200斤粮食和20元管护费的补助,这项补贴连续实行了8年。到2006年,县政府提出将补助政策再实行8年,更是将管护费提高到了每亩90元。大家看到政策一项项都得到了落实,也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实惠,都积极拥护起来。
谈话只有不到半小时,但是李老汉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老百姓日子实在好得很”。当我们问他知不知道今年是党成立90周年时,他笑了:“家里有电视,怎么会不知道,我们穷山沟的人都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光明网记者 辛忠)
■留言
今天村支书带着我们去一家果园体验生活,任务是为果树拉枝。拉枝就是通过一根绳子,一头固定在土壤里一头绑在枝头,将树枝均匀地分开,让枝桠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提升果树产量。看上去有趣,其实很辛苦,每一棵树每一根枝桠都只能靠农民亲手操作。房东告诉我,这个果园有七八十棵树,一个人要十来天才能完成。
(新京报记者 冯中豪)
我的房东白伟大叔一家六口共十几亩苹果园,他们充分利用土地,在果树下面种植了茄子、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还种了西瓜、甜瓜等水果,基本上家里吃的菜和水果都不用买了。今天,白大叔带我们去果园锄草,教我们如何分辨果树下的菜苗和杂草,然后又带我们去摘瓜果,摘了满满一提篮。他们的果菜都是纯绿色无公害的,站在地头,用手擦擦就可以吃。咬一口甜瓜,透心的甜!
(本报记者 焦健)
花椒是我体验生活的下坡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正是摘花椒的季节,今天一早我们跟着村民一起下地摘花椒。老支书冯斌给我们做示范,只见他两手同时开工,上下翻飞,转眼就摘了两大把花椒。我们有样学样,却发现摘花椒不是个简单的活儿。花椒树浑身长满了刺,我刚伸手就被扎得嗷嗷直叫。房东冯大婶两只胳膊上全是红色的划痕,手指上满满的都是被扎的黑色小孔,与她黝黑的皮肤一起无声诉说着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本报记者 李锦云)
今天我们来到黄河边,赤脚踩在泥滩上,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河边,3位陕北说书人给我们弹唱了几小段,地道的陕北腔,带我们融入这片黄色的土地。喜欢一个地方,先从喜欢这里的人开始。
(新京报记者 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