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日本作家的一段话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不论其陈述是否过于危言耸听,但近年来有关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消息早已引起关注。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均阅读图书仅4.25本,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上,丹麦、瑞典等国甚至高达四五十本。青年人的阅读情况更是堪忧:“没时间读书”、“不习惯读书”的分别占57%和44%。
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未必不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等古训可谓无人不知。但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善于跟进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乐于冲锋陷阵于时尚最前沿的年轻人,早将老祖宗流传千年的阅读传统抛在了脑后;这又是个盛行文化快餐的时代,流行“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再以更快的速度将它遗忘”,几年前风头正劲的博客被更为“短小精悍”的微博给打败便是一例——人们更乐于用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去获取百余字的信息,由此,需要静心、凝神才能完成的阅读过程,则更是显得“不合时宜”了。
在此,不得不对阅读的力量再来个老生常谈:阅读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缺少阅读的直接后果是知识储备的薄弱、视野的狭窄;读书又是一项复杂的脑力活动,是培养分析能力的重要方法,缺乏阅读会直接导致思考能力低下;阅读还是一个健全人格、修身养性的过程,读书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培根在《论读书》中所说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由此上升至民族担当,一个阅读量大的民族,不仅赢在知识储备上,也拥有更强的思维能力,继而能够爆发出无穷的创新能力。相反,缺少阅读导致社会总体文明程度和整个民族文化气质皆弱,这个民族则是没有希望的。青年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其阅读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更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显示,而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
至于青年人中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我想,阅读正是治疗此疾的绝佳方法。捧好书一本,寻静谧一隅,在沁人的书香中沉潜于心,读到精彩处,或耳热心跳,或神游四方,或醍醐灌顶,或掩卷深思……阅读的节奏控制自如,阅读过后回味良久,受益无穷——这恐怕是难以从网络、电影、电视的电光声色中获取的体验。阅读是一种能够培养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静心便不再是难事。
与当下纷繁的生活相对照的,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空虚的抱怨。既然如此,与其在消费快餐文化过后惴惴然,不如走进书香的世界,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作者为本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