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学得还不够多吗?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精确吗?也许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学的太多了。
在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里面,少林武功循序渐进,要练习到最高境界的“一指禅”,需要从少林长拳、罗汉拳、伏虎拳、韦陀掌、散华掌、波罗蜜手挨个练下来,需要40多年的时间。书中的主角韦小宝没有武功基础,也不想吃那个苦,放弃了学习少林武功的机会。书的后面,现代火枪出现了,韦小宝毫不犹豫选择了火枪。如果把“一指禅”和火枪分别看作“武功范式”和“子弹范式”的话,武功一无所成的韦小宝是子弹最坚决的拥护者。
“范式”一词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核心概念,一门成熟的科学由单一的一种范式所支配,范式为在它所支配的科学内合法地工作规定标准。
不少人认为,学生对旧学科范式的把握程度是其创造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创新。这其实值得商榷,学习的越多,是否有可能在原有的科学范式中陷得越深?从而落入“范式陷阱”。在旧的范式中沉浸越深、学习越多、不断成功的人,越信赖原有的范式,越难以跳出“陷阱”,而创新所做的恰是突破旧有知识体系、思维框架和范式。那些四十几年习练“一指禅”功夫的人,很难会去研究创造“子弹”以及相关化学、力学、材料、机械等知识。
现在许多大学办各种创新试验班、各种“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但是很难跳出学习量单纯加法的思路。大学应该考虑减少结构化学习量,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我国普通本科四年大约2500学时,学生通常需要修习160—200个学分(北大和复旦稍低,大致在130—160之间),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本科生普遍只需修120—128学分左右。当日西南联大也只需修130—140个学分。(摘选自作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的演讲 本报记者 李玉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