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银川市部分综合市场的经营户中流出某机构将到银川进行突击检查的传言,说处罚力度很大,罚款金额甚至达到几十万元。结果,近3000经营户关门停业“避险”。对此,银川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谣言,呼吁商家尽快恢复正常营业。这样的消息,看后真是让人疑虑重重。
听说要检查,商家不是泰然处之,而是关门歇业“避险”,难道那些综合市场的店铺里确实藏污纳垢?确实有见不得光、经不起查的东西?这样的群体举动,着实让人对市场中的商品质量产生了深深忧虑。由此而生的疑问是,究竟是什么让如此多的商家失掉了自信力?到底是商家明知所售商品质量有问题却仍在销售,还是商家自己对所售商品的质量也无信心?
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解释,一些经营者存在违规、违法行为,不敢理直气壮地接受检查。然而,如果是几家商铺关门歇业,倒还可以理解。但事实是,近3000家商铺关门停业,如此怪异的现象让人很难理顺逻辑。如果说经营者确实有违规行为,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巨大的动静,总不能断定说这3000家商铺里卖的全部都是假冒伪劣商品。更让人奇怪的是,那些还开门的商铺也是半遮半掩,门口有人放风,如临大敌。事实上,这种动辄罚款几十万元甚至是抓人的话,明显存在虚假成分,遗憾的是偏偏就是有人信。
如果说要从这次谣言事件中汲取教训,除了要求经营者合法经营、加强自律外,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反躬自省。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地方的市场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青睐“联合整治”、“专项检查”等应急式执法手段。这种整治看起来雷霆万钧,实则来去一阵风。而且,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往往存在搞突击或以罚代管的情况。结果,常态化、深度化的监管流于形式,商品质量问题依旧层出不穷。这并非仅仅针对银川一地而言,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经营者被“吓怕了”,所以学会了“躲猫猫”,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市场质量安全执法,要较真,甚至要鸡蛋里挑骨头,但不该动辄科以重罚,而是应多加督促改进。重罚虽能让一些人心痛,但更多的意义在于规范市场、保证质量,而不是让商家闻检查之风而丧胆。虽然商铺又重新开了门,但根本性的症结还有待消除。杜绝谣言的最好办法就是用行动证明,让事实说话。只有执法部门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执法为民,才能清除类似谣言生成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