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选登
从历史中寻找防灾智慧
□ 葛剑雄
三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提到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下发生的地震很可能形成堰塞湖。事后记者还打来电话问我,“堰塞湖”怎么写,是什么意思。直到唐家山堰塞湖成为威胁灾区安全的重大隐患,堰塞湖才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并非我有先见之明,其实只是从历史现象得出的合理推演: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发生7.5级地震,强烈山崩使岷江断流,形成巨大的堰塞湖。10月9日,堰塞湖崩溃,积水奔腾而下,所到之处,庐舍荡然,人畜无存,事后仅灌县境内捞获的尸体就有4000多具。诸如此类的地质灾害,在川西高原已发生过多次。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带,灾后震区又连续降雨,更增加了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也是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家。从汉代至清代,见于记载的地震有8000余次,明代以来的大地震除了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之外很少遗漏。见于正史、政书、类书、地方志、碑刻、笔记、日记、游记、诗文等的记录,不仅包括地震的破坏程度、波及范围、造成后果,还涉及震前现象、防震知识,以及对地震成因的探讨。尽管其中部分记载不可尽信,但只要科学考量、去伪存真,就能获得举世无双的珍贵史料。
正是有了这样的史料基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早已编成了《中国历史地震图集》3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了《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不无遗憾的是,这些凝聚了历史智慧和经验的成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尽管地震至今还无法正确预报,但只要重视历史经验,一定程度的防灾减灾还是可能做到的。例如,在清时期地震震中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川西部密集分布着一个个震中。在《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清时期》中可以查到:
顺治十四年三月初八(1657年4月21日),四川威州、茂州、汶川发生6.5级地震,震中在今汶川一带;康熙五十二年七月十五日(1713年9月4日),四川茂州北发生7级地震,震中在今茂汶县北;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1748年2月23日),四川汶川附近发生6级地震,震中在今汶川一带……如果再加上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和三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这一带在三百多年间已经发生过5次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其中3次在7级以上。尽管我们还无法预测下一次地震会在何时发生,也难以确定下一次地震的等级和烈度,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强烈地震的多发地区,必须随时警惕,做好防震、防大震以至特大地震的准备工作,所有的建筑物都应作防震处理,重要的公共建筑应按防御最高震级的标准设计施工。如果在新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前这样做了,绝大部分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们在当地稍作调查,可以发现更多先民的智慧。同样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有的村落早已不复存在,有的村落却始终延续;一些木结构建筑能经强震而基本完好,有些用原始方法建成的羌寨巍然独存。如果我们的视野扩展到其他地震多发地区,同样能发现当地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防灾手段,显示了先民的智慧,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历史经验。
灾害不可避免 灾难可以减免(节选)
□ 窦国林
既然灾害无法躲避,就要去面对。远古时期的人类面对灾害侵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有“神灵”帮助,从而渡过难关。而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则把自然灾害看作“神灵”使然,从而使人类在心灵上减少了对灾害的恐惧。例如地震,广东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地底下住着一条很大的鳌鱼,鳌鱼只要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而北方地区则传说是地牛走动。古代日本也传说,日本岛下面住着一条大鲶鱼,鲶鱼尾巴一摆,就要发生一次地震。同样,埃及和印度也有关于地下住着动物的传说。
人是地球上最具有智慧的生物。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也不断有新的认识。仍以地震为例,公元前780年先秦时期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地震的描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唐代的《开元占经·地镜》中有“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的记载,表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观察到动物与地震密切相关。而宁夏《重修隆德县志》中辑录的“震兆六端”,对地震预兆有了更为科学和全面的认识:“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二、池沼之水,风吹成毂,行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使必地震。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溷,此为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使必地震。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使必地震。六、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使必地震。”这民间智慧的“六端”,在近代地震学界具有很大影响,流传甚广。
征文情况
来稿总量:621篇
作者分布:除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之外,大部分省市区均有来稿
年龄最大:86岁。广州中山大学蒲园区老军人周钢
年龄最小:10岁。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五(5)班7位小学生、广西大化县第二小学五年级50余位学生
作者身份:专家学者、防灾减灾从业者、战士、大学生、小学生、各行各业普通读者
文章体裁:散文、小小说、诗歌、书信、论文
文章类型:现实亲历、耳闻目睹、他山之石、警钟长鸣、睿智哲思
获奖作品目录
一等奖:
1、从历史中寻找防灾智慧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
2、灾害不可避免 灾难可以减免
窦国林(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二等奖:
1、防灾计划解危难
金磊(北京市减灾协会副会长)
2、“无人因灾死亡”的奇迹
杨婕(四川德阳城南街道防灾办主任)
3、蚂蚁精神
张树曾(吉林省作协聘任作家)
4、破解“悬湖”之考
李中锋(国家水利部办公厅)
5、在人不在天——三个关于干旱的小故事
刘乾阳(山东大学研究生)
三等奖:
1、范仲淹是这样救灾的
张慧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2、不做灾难面前的“鸵鸟”
沈璐(中国自救逃生网专家)
3、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薛成有(青海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
4、应对灾难,不妨“无病呻吟”
廖进中(湖南大学经济学博导)
5、抚慰创伤 让心飞翔
刘正奎(中国社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6、智慧·火花·灾难任国征(北京读者)
7、抱紧自己手中的那瓶可乐
占长孙(山西大学读者)
8、希望之光李代金(四川省隆昌县读者)
优秀组织奖:
湖南大学 中共青海省委社科联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防灾科技学院
广西大化县第二小学 韦承先
优秀奖: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 何颖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馆长 曹有禄
中共四川省雅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 旭
四川绵阳中国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孙国际
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作家 钱世明
《上海采风》杂志主编 刘巽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王绍玉
河北联合大学教授 徐静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严春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三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安 敏
南宁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林昆勇
全国妇联权益部 钱叶卫
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襄阳市地震局 李 平
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黄稼辉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 王逸桥
湖南大学2010级车辆二班 游雅利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010级 邹文静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2010级 杨安田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08广告1班 张悦
山东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孙日新
山东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张庆波
广西大化县第二小学五年级二班 蓝香兰
广西大化县第二小学五年级二班 左春茶
新疆阿克苏地委办公室 黄椿枫
奖励办法:
★获奖者将获得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及荣誉证书,稍后寄送至投稿所留地址;
★部分获奖作品已经在“智慧版”见报。其他获奖作品和入围文章拟于日后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