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3日 星期六

    海门再掀双拥潮

    ——江苏省海门市创新双拥工作侧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3日 02版)

        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江苏省海门市,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当年曾在全国首创“军人家庭服务中心”,成为全国“双拥”的一面旗帜。

        而今海门军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特点规律,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被评为“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市”、首届“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

        “经济越发展,越要强国防”

        2008年9月,为适应江苏沿海大开发的需要,江苏省发改委批准在海门市滨海新区(东灶港)成立海警大队,主要承担南通200多公里海岸线上的执法执勤任务。

        海门市委市政府领导当即承诺:无偿提供土地、码头。

        市委书记姜龙认为,“经济越发展,越要强国防”。时任市长的他带领相关负责人多次现场办公,为海警大队协调解决50多亩用地、350多米码头岸线和25亩后方陆域建设用地。

        更令部队官兵感动的是,去年,为改善训练条件,海警大队想建一个露天游泳场。原市委书记曹斌当即表示:要建就建一流的,同时帮助解决游泳训练馆建设相关难题。很快,海警基层部队第一家恒温标准游泳训练馆建成。

        几十年来,海门市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每次交接,必交接双拥工作。市委、市政府年年要与各乡镇、各部门和驻海部队签订《双拥工作责任状》,全市形成双拥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共同抓,上下结合层层抓”的良好局面。

        “城市的国防意识”

        “国防人人有责,双拥处处有情。”

        从沿海高速路驶入海门,出口处一块大幅宣传牌引人注目。竖立这块宣传牌的,是一家私营企业“海门市五金机电公司”的“双拥办”。像这样做“双拥”事、设“双拥办”的私营企业,在海门有数十家。

        “我们就是要为国防教育尽一份力。”海门市五金机电公司工会主席吴爱卫这样说。

        在海门,当兵热经久不衰,海门市连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据统计,近两年来,入伍新兵中家庭资产超过千万元的占了26%,去年年底入伍新兵中民营企业主的子女占36%。而当地近5年送出去的2500多名兵员中,已有21%入党,72%成为各类骨干。

        2008年,江苏省军区在海门组织了一次民兵整组点验。当时,海门民兵有70%在外务工,分散在全国57个地市。当这些在外民兵通过网络、电话、短信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就从深圳、厦门、沈阳等四面八方赶回海门。两天后,40多支分队一支不缺、3800多名民兵一个不落全部集结到位。

        2008年8月10日,海门市接到参演部队过境通知,迅速启动双拥支前保障预案。人武部、公安、交通等部门和石化等相关企业,在一小时之内迅速到达指定保障地点,协调做好各项支前保障工作,受到参演部队官兵好评。

        “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国防意识。”省军区领导感慨不已。

        “样样倾注心血”

        海门是海防前哨,与上海隔江相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市委领导认为,关心战斗力和抓生产力一样重要。

        走进驻海门部队,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一座座新营房拔地而起,美观大方,功能齐全。部队领导说,这些都是“交钥匙工程”,也就是说,官兵拿着钥匙就可入住。

        不光是营区建设,事关部队战斗力,他们样样倾注心血。以前的海门市军事指挥中心在老城区,占地面积小、设施陈旧,与信息化战争要求和担负的多样化军事任务不相适应。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人武部、财政、科技、城建、人防等部门组成项目攻关组,把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需求嵌入经济发展建设规划。经过3年多的努力,项目攻关组连续攻克数十道难题,建成集指挥控制、战备执勤、情报信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军事指挥中心,其标准,在江苏省县级市中首屈一指。

        “改制,‘双拥’必须接轨”

        1984年,国营海门手帕厂在全国首创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高度肯定,并在城乡推广,成为当时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典型。

        1993年,手帕厂改制,曾被誉为拥军奇葩的“军人家庭服务中心”也被推上风口浪尖。“企业都改为民营企业,这个中心还要吗?”面对一些疑问,海门市委、市政府态度十分鲜明:“经济体制要改革,双拥传统不能丢。企业可以改制,双拥必须接轨。”

        为此,海门市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出台《关于深入办好“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军人家庭服务中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各个乡镇、企业、学校、机关成立,迄今已有400余家,参加服务的人数高达6万余人。

        现在,海门不仅有“军人家庭服务中心”,还创造性地成立“拥军优属协会”、“拥军服务岗”、“军人家庭奔小康培训中心”、“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援助中心”等一大批拥军新载体。

        2008年初,海门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所有社区、村设立“拥军服务岗”,为军人家庭提供日常化服务,大到送医治病、助耕帮种,小到家政服务、心理抚慰,把军人家庭服务网络延伸到社会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海门全市287个“拥军服务岗”与876户军属结对帮扶,为139户优抚对象修建住房,解决军属的各类实际困难3000余个。

        “真诚回报‘第二故乡’”

        群众把官兵当亲人,驻海门部队也真诚回报“第二故乡”。

        近几年,海门驻军和人武部连续开展“一部一村”扶贫工程、“一部一校”爱心扶助工程、干部“一人带一户”牵手致富工程等惠民活动21项,与地方结对子210个,帮助农民脱贫致富526户,资助困难学生1300余人,建立科技种植养殖示范点20多个。

        支援当地工程建设,子弟兵更是争先恐后。在海门市实施“提升改造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启动滨江新城”的“三步走”过程中,驻军部队主动请战,出动2.5万多人次、车辆装备2000余台次,参与宁启高速、张謇大道和滨海新区指挥部等几十项重点工程建设。在“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工程中,驻军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有2200多人次参加乡村道路、绿化造林、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迷彩绿。”今年4月,海门常乐镇某纺织品厂发生火灾,当地武警和消防官兵接警后临危不惧,及时开辟多个进攻通道,有效阻截了大火蔓延。经过5个多小时奋力扑救,大火被成功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

        海门市民政部门的统计显示,近5年来,驻海门部队官兵和后备力量先后出动13.5万人次,参与抗洪、抗雪、灭火、搜救遇险船只等730余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

        (本报通讯员 王余根 成建平 肖 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