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7月21日电(记者李陈续)日前,15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名少年儿童欢聚一堂的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在煤电之都——安徽淮南市落下帷幕。这座工业城市,每年有1.8万多人进入少儿培训班学习,2000多人考进各类艺术学校,获得的国际和国家级比赛金奖多达40多项。
“少儿文艺已经是淮南文化标志之一,而淮南则是安徽17个省辖市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展现皖韵徽风魅力的缩影。”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文成介绍,在建设文化强省进程中,安徽不仅通过深化改革解放艺术生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文化民生,同时自觉建设特色文化,内增文化凝聚力,外拓文化影响力。
“山上看山景,山下品文化。”徽文化主要遗存地黄山市,以文化节庆为载体,连续举办14届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展示黄山生态民俗和古徽州民间文化。而另一个徽文化重要遗存地宣城市,通过建设宣纸文化园和中国文房四宝及中国书画交易中心,彰显徽文化风采。
作为中原文化重要一脉的皖北4市,在特色文化建设中,通过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扬长避短。“中华药都”亳州市,以开发利用华佗故里中医药文化资源为重点,建设养生园、养生城、养生街,养生文化名扬海内外。宿州市则大力扶持灵璧奇石和埇桥马戏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观赏石和相关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打造文化品牌,是安徽特色文化建设的共性特征。马鞍山通过举办中国国际吟诗节、读书节及中国李白诗歌节等文化节庆,建设诗歌博物馆,用诗歌滋养城市。
“凝练特色文化,必须传承与建设两手抓。”叶文成介绍,紧紧把握时代特征,建设特色文化,是安徽各地的成功经验。阜阳通过凝练和弘扬“农民工精神”,建设农民工文化,拍摄的电影《农民工》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十部重点国产影片”。而“大包干”的发源地滁州市,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农民歌会,通过歌舞比赛、书画展览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个中国农民自己的文化品牌。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座城。无论是江淮文化汇融的省城合肥、青铜文化集萃的铜陵,还是处处唱响黄梅戏的安庆,特色文化的个性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影响力。在今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及17个省辖市全部荣膺全国先进地区,皖韵徽风不仅唱响大江南北,还唱响在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