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谪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期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歌赋,成为广东省惠州市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有效传扬东坡文化资源、打造惠州文化品牌,按惠州、黄岗、儋州三市轮流举办东坡节的协定,7月15日至18日,光明日报社与广东省惠州市联合举办了“第六届惠州国际(休闲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东坡节”。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集聚惠州共话东坡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惠州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东坡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文化惠州建设议题出谋划策。东坡节期间,记者采访了惠州市领导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梳理了文化发展的惠州模式及专家学者的发展建议,期待能为文化惠民等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文化惠民先行区
发展文化,说到底是为了人民。广东省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表示:惠州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惠民文化,惠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建设惠及最基层的百姓、最偏远的农村。
“我几十年没看过这么像样的演出了!”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趔趄着走上台,拉着惠州歌舞剧团团长王胜华的手不让走。当惠州市歌舞剧团来到惠东县高潭镇一个偏远山村演出时,结束了该村40年来没有专业演出队到来的历史。戏台子就搭在稻田里,演员为村民献唱了客家山歌。14年来,惠州市歌舞剧团坚持下乡演出,每年完成100场下乡演出任务,足迹遍及山老边区,累计演出千余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
村里的农家书屋建成开放之后,惠阳经济开发区拾围矮岭村的村民强叔农闲时不再只是打牌。有空的时候他喜欢到村委会办公楼的农家书屋看看报纸,看看农业生产的书籍。目前,越来越多的免费或低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了村民家门口。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惠州正在探索实施的全市公共图书馆借阅“一卡通”制度等。
惠州市从2006年起,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领域投入超百亿元,建成科技馆、博物馆等13个市直文化场馆、县级文化场馆70多个,镇级综合文化站73个,在建和已建成“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室超过1000个,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格局。2010年,惠州下辖惠阳区、博罗县、龙门县还荣获了“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称号。
文化改革创新区
“以前我们是‘垫钱’去演出,每一场只有几百元的补贴。”王胜华说,惠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以奖代扶”激活文化生产力的政策,带给该团的变化显而易见:首先,有了演出补贴,解决了歌舞剧团送戏下乡的成本。其次,因为有了资金添置演出设备,更多的表演人才愿意留在歌舞剧团。
惠州从2008年起,对市歌舞剧团每场送戏下乡演出补贴2万元,每年补贴高质量完成百场演出。对市文化馆每人次免费文艺培训补贴200元。政府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权下放到企事业单位,职能范围由微观管理逐渐过渡到政府把关、市场运作的宏观指导。
惠州市文艺创作室也对各个工作室的创作成果采取“以奖代扶”的政策。市文艺创作室主任贾慧敏说,市文艺创作室重点围绕计划内创作项目跟进和多方面扶持,计划项目验收后实施一次性考核、奖励。“这种政策改变了以往‘政府出钱养文化人’的惯例”。
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引进了国内龙头专业演艺经营公司——保利剧院,成为惠州新建经营性公共场馆管理模式改革的第一个试点单位。市政府对于保利剧院引进的文艺演出,根据节目质量分为三个档次,每场给予12万至17万元补贴,市民每年在家门口就可以低价或免费观赏50多场高端艺术演出。
仅依靠公共财政的投入,还不足以构成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方面,惠州正在筹划尝试一些新做法。去年底,慈云图书馆举行“百万册图书认捐活动”,对现有的藏书种类结构进行分析,把缺少的书目公布出来,让社会群众来认捐,着力提高惠州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质量,改善藏书结构。
历史文化传承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把山歌传下来,在不破坏它原来的精神面貌的基础上,我们还得做点提升的工作,使它既有艺术性,又有普及性,让年轻人觉得有新意,进而喜欢它、亲近它。”黄红英经常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把逐渐被人遗忘的客家民间艺术记录下来,并加以提炼和推广。她演唱的《客家妹子爱唱歌》、《东江瑶》和《朋友请到惠州来》被广泛传唱。
“只有结合本土特色,才会让艺术作品不空泛,本土的生活体验也给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水之泉音乐工作室的韩宝泉说,当年为了给叶挺将军的千古绝唱《囚歌》谱曲,韩宝泉曾数十次去瞻仰叶挺将军的故居,并查阅了几十万字的革命文献资料。随后,韩宝泉结合当地的特色,创作了电视音乐片《悠悠渔歌情》、《美丽罗浮》等具有东江特色和客家山歌、渔歌特色的音乐作品,目前正在创作《惠阳颂》。
惠东渔歌是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经过整理后的惠东渔歌中有原生态曲种29种、100多首。这些年来,工作室把工作重点放在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上。惠东渔歌专家工作室陈志祥介绍,工作室最近两年以原生态渔歌为素材,创作出一首首通俗易懂的曲目。在平海教学的崔石以写平海的诗《平海是个好地方》创作了渔歌《钟城谣》;《美丽的港湾》、《南海明珠双月湾》保留了惠东渔歌经典的韵律,用普通话演唱渔歌,受到不少市民的欢迎。
惠州精心打造电影《戴佛珠的藏娃》、《东江特遣队》等一大批文艺精品,蓝田瑶族舞蹈、麒麟舞、龙形拳等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得以精心打造,其中龙门农民画已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还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产业新兴区
近年来,惠州市通过实施“文化惠州”战略,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09年底,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超百亿元,比上年增长超一成,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与旅游业结合也是惠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目前,惠州重点打造“五大文化旅游组团”,即以惠州西湖、中心城区、特色街区为核心的中部西湖文化旅游组团,以巽寮湾、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为核心的东部稔平半岛休闲文化旅游组团,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西部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以森林度假、温泉养生为核心的北部南昆山休闲文化旅游组团,以叶挺故居和秋长客家围屋为核心的南部秋长镇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旅游组团。
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川山表示,接下来将致力于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和推进将蓝田瑶族舞蹈、惠东渔歌、客家山歌、麒麟舞等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转化为文化产品,建设一批立足惠州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
惠州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纽带,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加快广东(惠州)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惠州印刷创意产业园、仲恺高新区软件产业园等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以及惠州报业全媒体产业基地、广电新闻中心、新华文化广场、龙门农民画产业园、惠东金融街天后宫民俗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积极探索经营性文化场馆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管好、用好现有的文化体育场馆等。
黄业斌说,惠州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力争到2020年,达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产业成为惠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形成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队伍强和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强的“一高四强”的文化建设格局,把惠州建设成为文化惠民先行区、文化产业新兴区、文明城市建设示范区、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地区的重要文化区域。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龚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