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真理 正大光明”黄苗子;
“光昭三界 明焕八荒”欧阳中石;
提前来到社藏精品展馆的老画家杜滋龄轻声念着,他告诉记者,光明日报是知识分子心中的灯塔,是学术的引航,具有崇高而特殊的地位。
像走进了艺术时空隧道,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赵长青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这些作品有了历史的积淀,充满了厚重感。
经典荟萃 结缘光明
“震撼!”看到光明日报的社藏精品,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由衷赞叹,“你们的宝贝可真不少,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现在,每一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你们都有收藏,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这说明光明日报对文化艺术的一贯重视。”看到自己20年前为光明日报创刊四十周年创作的作品《瑞雪》,他笑着说,“从这些收藏的作品看,都是精品,没有应付之作,说明这些艺术家与光明日报非同一般的感情,他们对光明日报非常喜爱,非常重视。”
齐白石、蒋兆和、叶浅予、程十发、李可染、刘海粟、关山月、吴冠中、张仃、周思聪、刘大为、王明明,以及林散之、沙孟海、启功、康殷、冯其庸、赵冷月、费新我、刘炳森、欧阳中石、沈鹏、张海,这是一串多么响亮的名字,几乎囊括了当代活跃在中国美术书法界的重要人物。这些作品既是历史的记录,也与光明日报的大事结缘,“庆祝香港回归”、“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年”、创刊三十五周年、创刊四十周年、创刊五十周年、创刊六十周年、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等。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卢新华说:“这反映了几代艺术家热爱光明日报,不懈进取的艺术精神。”
“光明”二字,无论对历史的、当下的和未来的中国而言,都具有极为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时代意义。光明日报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化与文明,引航学术与艺术的窗口和平台,在知识界广大读者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文联主席冯远说,光明日报不遗余力地推介文化艺术,推进文化繁荣,与广大艺术家结下了深情厚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丹青抒怀 寄情时代
“画多人更多,好不热闹。”中国艺术报记者段泽林描述自己的直观感受。政协礼堂三个展厅布置得满满当当,前来观展的人也络绎不绝。
自五月初书画大展的启事发布伊始,便有源源不断的稿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在两个多月时间里,收到来稿逾5000件。报社专门成立了专家评委会,经过初选、复评等严格的评审程序,从来稿中精心遴选出近100幅佳作展出。展出的作品中书法诸体皆备,内容上既有意境高远的古典诗词,亦有慷慨激昂的革命篇章,还有不少作者寄来的自撰诗歌,表达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美术作品题材多样,描绘革命圣地的大好河山,抒写建党以后的蒸蒸日上,展现和平年代的流金岁月……作者们以丹青歌盛世,椽笔写豪情,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祝福和美好祝愿跃然纸上。
参展作品中,陈英明的篆书《论语》用铁线笔写成,笔道纤细,修长俏丽;12岁的曾皓写的隶书端正严谨、工整秀雅;尺幅最大的画作《玉树大爱》笔墨凝练,人物形象刻画鲜明;黄少华的《海港秋鳞》墨色淋漓、线条流畅。广大书画爱好者用自己独特而娴熟的艺术语言,向党表达最崇高的礼赞,同时亦将与光明日报的深厚情谊诠释在优美的书画作品中。
《美术观察》主编、美术评论家李一,是本次大赛的评委,他说,通过参加作品评选,亲身感受到了光明日报的巨大感召力,也为广大应征作者的热情而深深感动。更令人欣慰的是,来稿中精品多多,从中看到了美术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美好前景。
参赛作者岑玉英专门从广州赶来参加开幕式,作品入选并展览让她非常激动,她说:“这次展览为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为艺术面向社会,服务人民建立了一个很好平台。希望光明日报进一步关心支持我们,多举办一些主题性、专展性的书画展览。”
笔墨寄情,当随时代;丹青抒怀,各展风采。
这是一次经典荟萃的艺术礼赞,这是一幅绚丽灿烂的时代画卷。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的致辞振奋人心:“笔墨丹青鼓舞着奋进的脚步,艺术精神昂扬着时代的旗帜。”
未来在等待我们谱写新的篇章,光明的中国属于我们。
(本报记者 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