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1日 星期四

    歌剧 17世纪作品怎样吸引21世纪观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1日 13版)

        诞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歌剧,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提供了数不胜数的珍宝。虽然跨越400年时空,歌剧演出在国外文化艺术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也是方兴未艾:国家大剧院4至7月间举办的歌剧节,三个月里48场歌剧演出,吸引观众6万余人次,上座率84%。

        在中国歌剧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公众文化需求呈现出快餐化趋势,流行音乐、影视等艺术的发展正逐步挤压歌剧等高雅艺术的生存空间。

        如何赋予歌剧新的生命力,保持歌剧艺术对群众的吸引力?日前,国家大剧院主办“2011年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来自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等8国13家知名剧院和艺术组织,以及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9家国内艺术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歌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保持高艺术水准是关键

        “追求及保持歌剧作品制作的高艺术水准,是歌剧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石。”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说,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只有其包含的各门类艺术综合达到较高水准后,这部歌剧作品的整体水准才能得到体现。而只有向公众提供高艺术水准的歌剧产品,才能够持续吸引公众对歌剧艺术的关注。

        《唐璜》里用苹果手机播放唐璜曾经追求过的女人的照片;《爱之甘醇》的故事被移植到河南的农村……时代变迁使歌剧面临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歌剧制作者们为应对新环境所作出的探索和尝试可谓五花八门,其功过是非也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加拿大国家歌剧院院长亚历山大·尼夫说,我们上演的歌剧大多是17、18世纪的作品,而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观众。如果完全按照当年的艺术手法去诠释,现在的观众很难接受,必须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途径。

        重庆歌剧院院长刘光宇指出,传承演绎经典作品只是歌剧发展的一部分,我们最核心的关注应该是原创,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将当下人们的所思所想给予艺术化的呈现,这才是歌剧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吸引不熟悉歌剧的观众

        艺术家们创作一部优秀作品,是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够通过欣赏、审视,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思考。

        “难点在于,观众对这门艺术不了解,因而易产生较大的距离感。如何拉近他们与歌剧艺术的距离,让优秀歌剧作品的魅力影响到对它还不熟悉的观众,这是我们亟须解决的。”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指出,我们已将歌剧艺术的普及与社会化宣传提升到了歌剧艺术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在建院之初就成立了品牌推广中心和市场部。国家大剧院还将公共媒体进行细分,按照不同媒体的属性特征进行资讯的分类投放,通过对平面、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的覆盖,基本上解决了信息横向传播的问题。

        歌剧的纵向普及,还需从孩子开始。邓一江提出这样的目标:让歌剧艺术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在校建立歌剧兴趣小组,邀请学生们观摩排练演出,让他们从台前幕后真正了解到歌剧诞生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与教育部门的紧密合作,使青少年在性格养成阶段就接触到歌剧艺术,让莫扎特、威尔第、普契尼和动漫人物、流行偶像共同出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当中。也许大部分孩子未来都不会以艺术为职业,但是艺术的光辉将伴随他们的成长。”

        在德国巴伐利亚歌剧院国际关系总监海宁·汝和看来,儿童和成人观众一样,都是歌剧当下的观众。“我们要让各种人群都充分参与到歌剧的互动当中。一方面,告诉歌剧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让观众尤其是孩子,说出他们观看歌剧的内心感受,在这种交流中对观众的艺术鉴赏进行有益的引导。”

        追求“1+1+1=1”的歌剧

        “歌剧就是‘1+1+1=1’,第一个‘1’是创作,第二个‘1’是制作,第三个‘1’是运作。”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说。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里,一门心思潜心创作是不够的,歌剧艺术生存与发展还需要剧院的经营做保障。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在每部新制作的歌剧作品诞生前后,他们就会以该作品为轴心开展如相关艺术展览、纪录片播放等活动。

        意大利罗马音乐礼堂艺术总监奥斯卡·皮佐说:“其实,剧院本身就为歌剧创建了一个很好的传播空间。很多大型剧院里都有书店、咖啡厅等,很多人可能不是为了看歌剧而来,在那种艺术的氛围中,歌剧以一种软形式自然地流入到了人们心中。”欧洲歌剧联盟总监尼古拉斯·佩恩介绍,现在欧洲有这样一种时尚,就是把歌剧在歌剧院之外的地方进行宣传和推广,比如在电影院或街道上播放歌剧。这些形式尽管有利于歌剧的普及,却偏离了在歌剧院里表演歌剧的主流。相对而言,尼古拉斯·佩恩更支持歌剧院的发展。这种建筑本身就是歌剧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城市的生活。例如悉尼歌剧院,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澳大利亚民族的一种象征。

        国家大剧院每年开支5亿元,每天的运营成本高达50万元,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的仅占25%……陈平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资金,是所有剧院都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剧院必须具备强有力的自我生存及发展能力。瑞士日内瓦歌剧院院长托比亚斯·李希特说,剧院就像一家企业,我们必须承担财务和管理上的责任,设计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剧目单。

        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指出,作为艺术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光凭艺术盈利是很难的,所以必须注重附属产品的开发。我一直提倡“以文养文”的理念,比如我们和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数字化舞台高科技技术,如果能把它扩大成产业、实现盈利的话,这些资金就可以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上更从容。

        照片说明:

        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演员在京排练预演歌剧《茶花女》。

        CFP

        (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