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三聚氰胺、瘦肉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去的一年里,在这个“零容忍”的领域,发生了太多让人难以容忍的食品恶性事件。食品安全究竟怎么了?近日,围绕着食品安全问题,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全国餐饮服务行业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超过40%。全国甚至没有出现一起二级以上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然而,这一切的成绩,却丝毫不能换来与会的全国34个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们脸上的一丝笑容。
“总体看来,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食品药品监管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需求和相对滞后的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会议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邵明立分析说。
这就像是一场竞赛,不跑不行,跑得慢同样不行。指标落后要改进,检测不了要创新。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者质量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全国统一的食品药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创造了1.25万亿元庞大的经济总量的同时,也将行业多、小、散、低等结构性问题暴露出来。
发生在台湾的塑化剂事件,表面上与大陆无关,事实上已经涉及到内地企业,涉及到一些进口的食品和保健用品。
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如何权衡监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看待“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激烈博弈?如何防范“拜金主义”通过屡禁不止的违规生产、非法添加、以次充好等方式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冲击?所有的一切,都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很多情况下,表面上代表了发展,代表了所谓的公众,其实更多的是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食品药品的监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在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保护商家的合法权益。”邵明立说。
没有安全的产业,就不可能有安全可靠的产品。邵明立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全面推进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建成覆盖全品种、全环节的药品质量追溯体系。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合作,培育一批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专家,为科学监管提供广泛的支持。加快推进新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的修订和实施,促进“中国制药”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实现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变。 (本报记者 朱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