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0日 星期三

    田野上,架起绿色生命线

    ——吉林省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20日   07 版)

        “现在感觉怎么样,要不要把速度再放慢一点?”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油坊村卫生室,所长王宝森正在给一位患有脑供血不足的村民输液。

        尽管王宝森只有29岁,可看起病来却技法娴熟、信心十足。“这多亏了省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政策好”,问及原因,这位朴实的村医笑得合不上嘴,“2008年,我响应省里号召,去吉林医学院进修。经过两年的培训,感觉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了不少,再给大伙看病时,心里也有底儿了。”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3%。保障农村卫生事业顺利发展,不仅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是维系吉林省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吉林省卫生厅副巡视员刘中正表示,近年来,吉林省坚持把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当做民生大事、民生实事、民生好事来抓,培养和建设了一支与农村卫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以前看不懂的病,现在能看了”

        在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聂司马村,村民们有个口口相传的故事。2010年冬天,村里50多岁的谢老汉跑到村卫生室看病,只嚷着“不舒服”却说不清原因。细心的赵晓东大夫在病人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发现其手部有伤口,进一步观察询问后,果断作出了“破伤风”的初步诊断并催促其转院。在上级医院,赵大夫的诊断得到了证实,谢老汉也因及时治疗保住了性命。聂司马村卫生室所长张悦恒说:“赵大夫可是我们所里的大学生!”

        加强队伍建设,以学历教育为突破口。2006年,吉林省组织实施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四年间全省共培养出5501名具有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同时,吉林力争为每村培养一名医疗专业大学生,以确保乡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此外,早在2005年起,吉林省就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先后就传染病知识,内科、儿科等常见症状的诊断等方面内容,在全省村卫生室范围内培训近五万人次。

        摆渡“摆来”的执业医师

        走出去学习,引进来人才。吉林省在国家开展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31个试点项目县,经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了85名执业医师到基层工作,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省级财政每人每年匹配5000元。通过招聘,2010年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卫生院“摆渡”来了一位执业医师——周家波。38岁的周家波,上班地点距家有10公里路程,隔着两道江,陆地上靠摩托车,遇到江,人和摩托就一起摆渡。一次路程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冬天要两个半小时。

        土城子乡卫生院院长蔡文彭说:“周家波的到来为卫生院注入了一股活力,对卫生院医护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刘中正表示,招聘来的执业医师主要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的诊疗。此举吸引了一大批执业医师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并探索建立为农村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队伍建设改变农民健康面貌

        “小病挺、大病扛,扛来扛去见阎王”,这是早年间,流传在吉林农村的一句顺口溜,形容的是农民面临疾病困扰时,“不愿看、不敢看”的局面。

        吉林省卫生厅农卫处副处长沈文生介绍,看着现在农村卫生事业顺利发展的良好局面,谁也想不到2003年以前,吉林省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面临倒闭,三分之一勉强维持。因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农民生病在家门口看不了,到大医院又看不起。如今,随着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加强,这种落后面貌已经得到了彻底改变。小病完全可以在村镇里解决,大病也能够得到妥善的初步处理,不仅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也大大减少了误农时间。

        (本报长春7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曾 毅 特约记者 任 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