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

    在“入脑”“入心”上下工夫

    ——清华大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5日   06 版)

        打开清华大学学生网上教学评语,你会惊叹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自内心的赞美——“教书育人,这门课值得称赞!老师把政治理论和当前中国社会的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上这门课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老师在课上能举出无数相当有说服力的例子,让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很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门很有价值的学科。”

        “幽默风趣的老师,讲枯燥乏味的东西用新的、生动易懂、可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在思想政治课上大家以开怀的笑声,心悦诚服的掌声来表示对老师及所授课程的欢迎,是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没有严肃的说教,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只想对老师说两个字:‘高人’。”

        带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目标走上讲台,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深知自己神圣的使命,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却并非易事。难在哪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以他们多年的实践告诉大家,难在“进学生头脑”。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基础,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则是核心。因此,必须在‘真信’、‘真用’、‘入脑’、‘入心’上下工夫。”艾四林说,在学生当中,蕴涵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巨大潜力,关键是如何使这种潜力发挥出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老师讲得带劲,学生听得解渴,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我要学”成为学生学习理论的原动力。

        清华大学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构建研究型教学体系成为他们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法宝。教师中有6人作为首席专家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担纲该工程6部重点教材的编写;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几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得以及时引入课堂教学。

        同时,他们转换授课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由教师单向“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法,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和讨论相结合,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沉闷的课堂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变得活跃和热烈起来。

        网络的作用也被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课上课下联动、课内课外互补,老师每讲一个专题前,都先在网络学堂上发布带有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带着思索甚至困惑走进课堂;讲完一个专题后,再在网络学堂上发布富有分析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讨;同时在网络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结合清华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这里被强化。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思政课的老师组织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本科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以艺术作品作为课程作业,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当代青年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热爱。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虽然从学术和艺术上说,以后的研究创作肯定要超过现在,但这一次创作留下的印象将终生难忘。”

        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开展“三阶段”的实践教育,清华思政课走出了传统的教室。第一阶段,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从中既可以看到学生对改革开放有相当程度的认同,也可以看出他们在理论上还有相当多的困惑;第二阶段,针对问题进行课堂讲解;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加深认识、升华思想,写出有理有据的总结报告。

        “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艾四林说,我们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这样一门优秀课程。(本报记者 丰 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