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

    诚信的魅力 道德的力量

    本报评论员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5日   01 版)

        这是一个平凡却又震撼人心的故事。这是由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共同写下的传奇,更是一个城市的骄傲,它再次向我们显示出了诚信的魅力、道德的力量。

        一起交通肇事,给两个家庭带来灾难。肇事者已经获刑,对附带的民事赔偿,肇事者家庭完全可通过分期的方式予以偿还,甚至可以向社会上的一些人所做的那样,拖延、耍赖,直到法院来强制执行。

        面对死者和伤者,这个家庭的主人张凤毕毅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甚至卖掉了房子。当他们把案件的经济赔偿全部还清之后,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于是,张凤毕带着家人走上了荒山。当张凤毕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所念念不忘的,仍是这样三件事:树要成林,人要成才,债要还清!

        这是多么质朴的气质,这是多么诚恳的愿望!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总是会面临法律和道德这两大问题。张凤毕以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完成了法律的遵守,另一方面实现了道德的升华。

        在张凤毕一家的身上,体现出两种精神:一是诚信。张凤毕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可能从来没听到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言不信者,行不果”,但他却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张凤毕一家是在凭着良心为人、做事,他把对死难者的同情转化为对道德的追求,转化为无穷的力量。营口市把他们种植的那片果园命名为“诚信林”,是再恰当不过的。二是自立自强。张凤毕带领他的家人,在无水无电也无住房的荒山上,用双手种植了一片果园,用精神创造了另一个崭新的家庭。有人说张凤毕“傻”,他确实傻得令人敬畏。虽然他家徒四壁,不得温饱,但他们却是精神世界最富有的人。

        曾经的荒山,立起了一片林子,树上已是果实累累。而张凤毕的孩子们也并未因为家庭的不测而颓丧、而潦倒、而堕落,相反,他们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考上了大学,并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即便是那个交通肇事的儿子张福正,也在经受了一场洗礼后重获新生,而且收获了珍贵的爱情。

        当“诚信”二字正在被怀疑的时候,当许多人已经忘记了道德底线的时候,张凤毕却用自己的后半生,用孩子们的童年和成长,诠释了什么叫做财富,什么叫做幸福。正像他的儿子所说的那样:“虽然父亲没留下什么物质上的财产,相反还有许多没有还清的债务,但是他却觉得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那一片“诚信林”,不仅仅是张凤毕一家人努力的结果,在营口,有无数双明亮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有无数温暖的双手在支援着他们:谁见过上千人拿着工具,自发地爬上荒山帮助一个家庭种树的场面?谁见过一个老农民因病去世,上千人站立在道路边含泪相送……

        张凤毕诚信还债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相比于一级政府、一家企业或一个社区,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失信,所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是最小的。但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诚信的缺失必然造成秩序的混乱。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诚信是基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只有当诚实守信蔚然成风,我们的社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有真正的相互信任。

        其次,当张凤毕的故事传扬开来之后,营口市各级机关和广大市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固然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好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听到了人民群众对诚信回归的呼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