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

    热带风暴“落雨大” 广州不再“水浸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5日   05 版)
    2011年6月23日,第4号热带风暴“海马”登临广东。广州市公安消防天河中队战士打着伞爬上车关闭操作台。CFP

        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城市防洪工作,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目前全国已经进入主汛期,城市防洪排涝面临着严峻考验。“落雨大,水浸街”,这句儿歌对“老广州”来说几乎耳熟能详。最近,热带风暴“海马”驾临粤西,受此影响,广州断断续续地下了好几场大雨。在广州市民的经验中,像这样的大雨,广州肯定少不了“水浸街”了。但是记者走访市内天河立交等“顽固”水浸点,却发现并未出现水浸街现象。

        治水思路实现三大转变

        很多人还记得,去年5月7日凌晨,一场被媒体冠以“百年不遇”的暴雨突袭广州。暴雨过后,广州多个地下车库惨遭“没顶”,白云机场出现大面积延误。广州“5·7”特大暴雨导致全市经济损失5.438亿元,6人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网民直呼:一夜之间,广州变“广洲”!

        广州市三防指挥部门对“5·7”特大暴雨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整改,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指挥、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说,新时期广州治水思路将实现重大转变:一是从农村水利到城乡水务转变;二是从治理洪水到管理洪水转变;三是从抢险救灾确保工程安全到确保人的安全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欧阳明透露说,广州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偏低。广州中心城区现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网,达到一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3%,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排水管网仅占总数的9%;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容易出现中心城区大面积水浸。

        欧阳明表示,下一步,广州将提高全市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争取逐渐把现有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规范地下空间的建设管理,所有地下空间归口到民防办,地下空间开发须经民防办审核,达到人防的要求,做到“平战结合”。

        对排涝建立考核机制

        为做好广州市排水设施养护质量的监督和考核工作,水务部门制定了《广州市城镇排水设施维护管理质量抽查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规定,由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采用人工检查、潜望镜检查、声呐检测等手段,对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养护质量实施抽查。监督检测排水管道工作从去年10月正式开始,并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据了解,目前全国仅上海和广州采取这种创新排水监管方式。  

        为推进内涝防御和广州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水务部门建立了市、区县、街镇、居社四级内涝防御应急体系,制定相应的应急抢险预案,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配置,综合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广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投入800万元加强管网清疏,并对易涝的100个内涝点和列入今年整治的29个易涝点进行集中整治;今年还强化对全市4个人工湖的利用,尤其是充分利用猎德涌和沙河涌周边水体,缓解两条涌的排水压力。广州市水务局局长张虎表示,未来广州要下决心提升整个城市的防洪和排水标准。城市防内涝要以自排和强排相结合,突出强排的作用。下一步,打算从整体上提高排水管理能力,从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的精细化管理着手,达到整个区域的重要排水设施都编号,其中,对于现有的沙井盖、所有地下空间和重要设施都要编号,制作台账,加强巡查监管。

        推出城区暴雨公式 

        记者从广东省气象局获悉,由广东省气候中心完成的“广州市中心城区暴雨公式及计算图表编制”项目,日前在广州市水务局组织召开的评审会上通过评审,专家称,该城区暴雨公式将对目前广州防洪排涝工作和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等有重要意义。

        针对近20年来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的事实,项目组分别根据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0年、近30年和近20年等不同时段的暴雨资料,全面分析和比较了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暴雨强度变化趋势和特征,据悉,广州现有的城市暴雨公式编制于1993年。近年来,广州的局地高强度降水特征发生了变化。

        根据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广州暴雨随年代际呈上升趋势,上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出现暴雨5.5天,上世纪90年代上升到7.3天,2000年至2009年年平均达到了8.7天,其中,2001年暴雨日数达16天,是广州近60年来的最高值。

        另一方面,广州现代城市建设对城市的综合承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利用最新的实测资料,适时修编广州中心城区城市暴雨公式,为科学、合理地制订广州市总体规划、排水专业规划和进行排水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广州治水进入“强排时代”

        依靠强排治理顽固水浸点的模式经过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可望逐渐成为广州治理“水浸街”的主要思路之一。在广州天河立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里有一个强排泵井,积水一高,泵井就自动打开。”“建设强排泵站就相当于给管道‘放血’。”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每当管道水位过高时,强排泵就会打开,加快管道水流速,直接将雨水排入旁边的沙河涌。但该负责人也坦言,这并不能“根治”天河立交的水浸问题,只能起到改善的作用。

        强排模式,作为广州市治理“水浸街”的一条重要思路,其地位日益凸显。过去,岗顶是广州市最“著名”的水浸点,不过自从去年岗顶强排泵站建成后,岗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水浸。于是,“岗顶经验”在广州迅速得到复制。除了天河立交之外,广州市内其他几处“顽固”水浸点都在规划建设排涝泵站,而曾被戏称为“威尼斯分校”的暨南大学,目前也正在建设一座大型排涝泵站。

        广州市排水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自古以来广州排水基本是依靠自排,这是因为广州有着濒临珠江、河网密集的优势,雨水会自动汇集到河涌里流入珠江。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市道路越建越高,形成了许多“洼地”。对于这种“洼地”,就必须依靠强排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该负责人说:“广州常务副市长苏泽群曾经说过,广州治理水浸街要告别自排,进入‘强排时代’。广州不需要在所有水浸点都建上一个强排泵站,但局部地区建泵站是非常有必要的。”

        广州治理水浸街还存在难题

        广州市经过改造的227个水浸点,也在近期多次暴雨中经受了考验,中心城区未见严重水浸街,雨势减弱后,积水较快退去,并未对交通造成明显堵塞。不少市民表示疑惑:广州没有出现水浸,是侥幸还是实力?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工程师姚广平表示,广州会否水浸,与武汉、北京等地的水浸情况没有可比性。“北京是旱地,且没有河涌泄洪,排水设施标准不高,遇到暴雨突袭,难免水浸;武汉的那场暴雨是天灾,降雨量接近200毫米,且地势比长江低,长江水位已经漫顶,武汉就水浸了。”

        姚广平坦言,广州今年之所以在几场暴雨中表现“还可以”,一是因为去年完成整治的227个易涝点经受住考验,不再水浸;二是加强清疏易涝点下水管道共800多公里,增强防洪排涝能力;三是岗顶、天河立交的排涝泵站发挥强排作用,迅速清除路面积水;四是对四大人工湖及主要河涌站闸水位进行调度,降低水位,及时消除河涌内阻水隐患;五是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机制,建立起“四级内涝防御应急体系”,一旦发出预警,各级随即启动相应布防预案。

        尽管如此,水务部门和专家仍坦言,目前广州治理水浸街尚不算乐观,面临“天地人”三方难题,不易攻破。广州作为沿海城市,海拔较低,城市排水系统直接受到珠江涨潮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陆少鸣表示,“如果强降雨时,恰逢珠江水位处于涨潮期,就容易发生水浸。”由于历史原因,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设计标准偏低、排水管网不合理、排水泵站功率不足等缺陷。下雨天大量雨水涌入下水管道,势必超过管道设计径流量。而且大量煤气管道、电信光纤等管线埋在地底,形如迷宫,改造下水管网涉及多个部门,“地下空间已经占满,提高排涝标准的难度很大,广州治理水浸街还存在不少困难。”姚广平无奈地表示。(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