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

    红色圣地:卫生事业大跨步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5日   10 版)
    瑞金市人民医院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
    肿瘤医院党员专家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进行义诊

        编者的话: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这四个红色圣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红色卫生发展的历史。而今,这些曾经贫穷的山区,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纪念毛泽东“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发表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分赴四地进行了采访。

        瑞金:

        健康之路绵延80载

        本报瑞金7月14日电(通讯员曾美昌 记者胡晓军)7月11日,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郭小荣背上医务箱和健康登记卡,带领该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组成员一行8人驱车前往该镇谢村,为村民做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或许这群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在他们身上,正承续着红色医疗卫生事业80年来的光荣与责任。

        “红色故都”瑞金,是共和国群众性卫生运动的发祥地。

        如今,瑞金的医疗卫生事业与全国县级城市共同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并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等卫生行动的全面实施,把瑞金卫生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瑞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星说。

        瑞金市卫生局副局长曾京平介绍,目前,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31569人次,完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47435人,完成任务数的141.80%。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以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得到瑞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热情参与。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医改工作实现“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遵义:

        惠及城乡百姓

        本报遵义7月14日电(记者柳路)在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里,塑有一座铜雕,是一位女红军卫生员正在给一位瘦得皮包骨头的生病孩子治病的塑像。它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当时在市郊一个叫桑木垭的地方,正流行一种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会一家一家地死亡,人们称它“鸡窝寒”。一位红军卫生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整日免费给乡亲们诊病、送药。由于她耐心、细致,经过她诊治的病人,大多药到病除。

        遵义人记住了红军,记住了红军卫生员……

        而今天,遵义已经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131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3人,比2005年增加37%。全市拥有病床17932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17张。

        2010年2月,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启动,确定遵义市为全国16个改革试点城市之一,遵义市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加快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全面启动等级医院创建工作,重点抓医院管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强化医院内涵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其他县级综合医院按照“二甲”医院标准,积极推进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并制定了遵义市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年内将初步建成遵义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卫生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决策水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市一医重症医学科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目前已有10家受帮扶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

        “十一五”期间,遵义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市级财政2010年累计投入8000万元以上。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公立医院改革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性亏损补贴等。

        延安:

        迎来空前发展

        本报延安7月14日电(记者杨永林、张哲浩)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见证了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13年的峥嵘岁月。伴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烟,中国延安红色卫生事业犹如一只涅槃的凤凰,在艰难困苦中浴火重生。

        日前,在人民英雄刘志丹将军的女儿刘力贞家中,说起中国革命在陕北的13年以及中国延安红色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位年逾80的老医务工作者依然感慨万端。她回忆说,还在中央红军未到达陕北的1934年,她随母亲到达陕甘边区政府所在地——南梁根据地后,4岁的她由于得了伤寒,高烧不退,大家连忙叫来了红军后勤部的一位懂中医的郎中给她看病。但就是苦于无药可医。没办法,这位郎中只好找来了给马治病的“马药”让她吃。或许是她命不该死,后来她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期间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卫生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卫生条件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刘力贞说。

        据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庞辉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得到空前发展。据悉,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5个,其中综合医院38个(私立11个),中医医院12个,妇幼保健院(站)14个,疾病控制中心14个,卫生监督所13个,采供血机构1个,急救指挥中心1个,结核病防治所1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17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个,私立专科医院3个,个体诊所和医务室274个,其他卫生机构6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数8519张,卫生技术人员1025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17人、注册护士3175人。全市有规范化村卫生室2815个,持证乡医3037人。

        平山:

        看大病不怕没钱

        本报西柏坡7月14日电(记者耿建扩)“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有保障,活到80岁,月月领生活费。”这是河北省平山县当下流传的顺口溜,从中可以看到老区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并见证老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平山县卫生局副局长焦社会说:“平山有辉煌的历史,但解放前,医疗水平和环境还不行,仅凭祖传中医来预防各种疫情。由于医疗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下、缺医少药,各种疫情不断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卫生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贯彻执行“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卫生事业迎来了春天。

        实行新医改以来,平山县新农合筹资水平连年提高,补偿比例节节上调。目前,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006年的总额50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总额230元。焦社会说:“现在乡里的起付线只有100元,报销比例高达80%,比原来提高了近一倍。”

        平山县从2007年起推出了大额医疗保险补偿制度,首创“政府投保、农民受益、市场运作”的新模式,提高了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为身患大病的农民解决了无钱看病的后顾之忧。2008年,石家庄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将此项目纳入了新农合补偿方案,明确了资金来源,规范了补偿比例。

        目前,平山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3个,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干部职工1240人,卫生技术人员976人,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