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1日 星期一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先行先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1日   10 版)

        打开世界地图,以舟山为坐标原点,面向东方画一个半径500海里的扇形,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东北亚及西太平洋主要港口都被收进这个扇形海运网络内。

        7月7日,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个我国蓝色国土的重要“坐标点”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给了舟山最中肯的评价:按陆地算,舟山是浙江最小的城市,但也是浙江最大的城市。这个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我国唯一的外海深水岛群、中国走向太平洋最近的桥头堡,陆地面积不过1440平方公里,但内海海域面积却是陆地面积的十多倍。

        据介绍,从河姆渡文化开始人类最早的海洋开发起,舟山的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历史的演进中越来越清晰:历史上第一个看到舟山优越地理位置的是北宋的王安石。他在视察舟山后上书道,这个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联瓯闽,西通吴会”,若开发舟山“足以壮国势”。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舟山应该是沿海岸重点建设的商业港及渔业港,它是上海这一东方大港的助手。”

        如今的舟山海洋经济基础较好,在舟山经济总量中,68%由海洋经济贡献;宁波舟山港已经成为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去年吞吐量达6.3亿吨;亚洲最大矿石中转深水港、全国最大石油储运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煤炭中转码头……在这个中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群岛上,有许许多多类似上述的大工程。目前,舟山已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为支柱、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从单一的传统海岛经济向综合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型,从潜在的海洋资源优势向现实的海洋经济优势转化。

        “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善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设立新区,一是浙江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受空间和资源瓶颈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二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将大大提升浙江的产业层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舟山地处浙江开放前沿,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大宗商品储存中转贸易作用,利用内外两个市场,可以辐射和带动浙江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1年2月,在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提出:加快舟山群岛开发开放,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建设我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探索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作为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设立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

        浙江省表示,新区设立后将按照“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成型”的工作目标,加快制定完善群岛新区规划,力争年内报国务院审批;进一步研究政策措施,为群岛新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内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坚持科学开发与严格保护相统一,编制实施海洋环境和无居民海岛保护规划。

        未来10到20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认为,在舟山群岛进行海洋海岛开发并举的综合性的“先行先试”,有助于探索一条兼顾海洋开发与保护、海洋科技创新、陆海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为我国今后建设各类海洋综合开发基地积累经验。

        过去30年,浙江在陆地上实现了经济社会领域质的飞跃。在未来,蓝色海洋将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极。而舟山群岛新区的成立,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吹响了嘹亮的号角,对推动中国海洋经济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通讯员 鲍丰彩 本报记者 叶 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