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 李亚彪、于文静、王立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导致贫困现象严重的情况,党和政府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介绍。
1978年到1985年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农村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放开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在乡镇企业或进城务工,增加了收入,贫困问题大面积缓解。1986年到2007年,扶贫开发进入专项计划推动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相继出台。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扶贫事业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
到2010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然村通公路比例达到88.1%,通电比例98%,通电话比例92.9%;农户人均住房面积比2002年扩大了4.8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4.8台。重点县适龄儿童在校率达97.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贫失学比例从2002年的9%降至2.3%……
迈入新世纪,面对中西部地区不少群众还需要摆脱贫困的现实,党和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东部带动中西部、先发地区牵手后发地区,一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动人画卷在中华大地展开。
“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对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了集中攻坚试点。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就是一个典型。自2008年5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通过针对性地实施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科技攻坚等九个试点项目,在增强疾病防控能力、改善贫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病区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藏区发展和稳定等方面,阶段性成绩非常明显。
若尔盖县包座乡卓塘村大骨节病人尕西告别住了几十年的泥巴棚,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搬家的前一天,他特意走了几公里山路来到县城,求人帮他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移民搬迁远离病源”,下联是“调整结构走上富路”,横批是“不忘党恩”。
截至目前,病区已有9300余户迁入新居,改善了生存环境,开始了新生活;村内道路、供水、供电、通讯设施,村民活动中心等工程正在配套实施。
国家开展的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为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积累了经验,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全局性借鉴意义。
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39亿元,东部省市各级政府无偿援助西部44.4亿元;对700余万名生活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移民……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为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链 接
■电影《家在远方》
由陕西省扶贫办、西影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故事片《家在远方》,是我国第一部正面表现扶贫工程及扶贫干部业绩和风采的电影佳作。该片以陕西省扶贫标兵、烈士邱磊同志为生活原型,艺术地再现了新一代青年楷模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追求。2001年4月首映后,影片凭借朴素的叙事手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情节,丰厚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重点选送剧目。(本报记者 王逸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