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是生存线,就业是生命线,家长信任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生存的饭碗,让走出东方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无论是老院长孟新还是现任院长赵奇,其办学目标都非常明确。
实践能力——强
重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直是东方学院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每个专业的老师也都想方设法地带领学生走向一线,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强化他们的认知。“学校制定的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还有为了达到这些能力指标的具体理论、教学安排和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从而使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院长赵奇向记者介绍。
谈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机学部的田崇瑞老师拿出一个铁皮箱,满脸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学生自主研发的“车载事故自动报警器”。这个报警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确定事故车辆的位置或司机的状态,使车辆在出现事故时,司机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学生参赛回来后拿了一把名片,都是那些参加大赛的老总或人力资源经理给的,说只要学生毕业马上就能去工作。目前,这个产品已经获得专利。”田老师自豪地说。
说起学生在哈尔滨米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顶岗实习的事,食品工程与科学学部的王红梅老师笑容满面,因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食品安全、设备和企业的文化与理念,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还会给企业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带来利益和方便。
新闻专业学生入学时,根据各门专业课教学的设计,从办墙报开始,到办课外活动小组的小报,再到校报记者,每个学生必须在四年间写出60篇以上新闻及评论性稿件。该校去年毕业的程明越同学,与诸多名校毕业生同时竞聘香港大公报深圳记者站的岗位,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东方学院,但是经过笔试、面试综合考核,程明越脱颖而出。香港大公报对该生的鉴定书上这样写道:“该学生采访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口语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强。感谢东方学院培养了这么优秀的毕业生。”
实践能力强、上手快,使东方学子成为了企业的宠儿。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近三年的招聘考试中,东方学院的毕业生均名列前茅;2009年32人应聘21人成功,前10名有东方学院7名学生,第一名是东方学院的;2010年24人应聘15人成功,前10名中有东方学院5人,第一名还是东方学院的;2011年23人应聘20人成功,前10名中有东方学院8人,东方学院的毕业生超过了许多公办院校的学生。为此,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人事部副部长于占坤还专门来东方学院考察。
黑龙江省建设集团是一家明确提出不招收民办学校毕业生的企业,但是该集团前不久却到东方学院举办了一个专场招聘会。谈及原因,该集团人事处程处长说:“东方学院的毕业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务实,态度比较端正。这里的学生上来就能动手。企业好多工程在荒郊野外,在外地,要求学生态度得端正,能吃苦。我们三公司的副总经理李建阳就是东方学院的毕业生,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的成功。”
就业渠道——广
在东方学院,帮助学生就业不仅是就业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学院所有老师的共同职责。
“我想办理自主创业贷款,该怎样办理?”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条学生发过来的短信了。就业办的韩丽霞老师每天都能够收到很多学生发过来的短信,这其中有关于三支一扶的,有关于技能培训的……。“浙江嘉善新嘉联电子公司招聘储备干部100人,……”像这种就业信息韩老师每天也不知道要发布多少条,她和她的团队有个工作目标“学生至上,服务第一,人人就业”。
为了给学生找到更好的实践基地,旅游专业的主任张德旺每次去外地出差总是喜欢到当地最有特点的酒店去转一转,推荐一下自己的学生。不久前,张教授到南京开会,闲暇之余,其他的与会者都选择到当地的景区逛逛,而他却拿着地图,坐公交、倒地铁,辗转找到了南京绿地洲际大酒店的人力资源部。“我们酒店楼层非常高,但人力资源部门却在地下三层,我们自己的员工有时都很难找到。当我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找来时,我们很惊讶,我当时还和张老师开玩笑说‘您是掘地三尺把我们挖出来了’。”电话中,南京绿地洲际大酒店人力资源部李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很清晰。张教授的诚意和敬业精神打动了该酒店的负责人,该酒店已派相关负责人来到学校洽谈合作事宜。
回想起帮助同学就业的一幕幕,外国语学部辅导员老师杨晓丹心有感触。2009年12月,尚未病愈的杨晓丹毅然结束病假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中旬,她主动要求带领16名学生到大连华和雅风培训机构进行就业工作考察。“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天早晨大连被雾气笼罩着,冬季的海风带来几分凉意。这种环境使我不由得对在火车上就惴惴不安的学生们产生了几分担心,果然刚一下车学生们都慌了,很多人望着一大堆行李发怵,情急之下我二话没说单手提起了一个约50斤重的行李往出站口走。学生们惊呆了,几个学生围上前来一边抢下我手中的重物一边哭着说:杨老师,你的身体都这样了,不能让你帮我们拎!几个男生大声喊道:走!大家都精神点儿,帮着女生拿,跟杨老师走!那一刻我偷偷地回头看了一眼16名学生一字排开的队伍,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心里默默地念着:大连,希望你能给我的学生幸福!”杨老师说起当时的心情语带哽咽。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16名学生都在大连签订了就业意向保证书。“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一刻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悦和希望,我的心也放了下来。”喜悦之情显现在杨老师的脸上。
这几个小故事只是东方学院全院总动员抓就业的几个缩影。在东方学院,校内校外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已经形成。学院不仅建立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毕业生及时上网查询或通过短信及时收到就业信息,还在北京、深圳、大连等8个城市建立就业指导站并在7个地区成立校友会,形成向全国推荐毕业生就业的网络。学校还时常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或在网上举行招聘会,或出去走访考察人才市场、搜集就业信息。更让学生感到贴心的是,学校还千方百计地帮助就业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有残疾的学生就业,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关爱。
18年来,该校毕业的18000名学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与欢迎。2011年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时,国家统计局随机抽取2000个用人单位联系信息进行社会调查,把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放在一起进行满意度调查,在同类16所院校的调查结果中平均分是71.42分,黑龙江东方学院得分82.33分,高出平均分10.91分,是同类院校中的最高分。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本报通讯员 刘德深 杨海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