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上海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记者如约来到了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家中。这位曾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等歌曲的老音乐家,已站在家门口迎候。朱老不仅和蔼可亲,还十分健谈。他虽已89岁高龄,但思维十分敏捷、记忆清晰。
恰逢云南上海联办的迎接建党90周年重大活动——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在沪举行,话题自然是围绕人民音乐家聂耳展开。正在撰写回忆录的朱老告诉我们,他的本名叫“朱荣实”,后来为了表示向聂耳学习的决心,遂将名字改为“朱践耳”。他说,聂耳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爱国爱民、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忠于党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
朱老1922年生于天津,后随家迁居上海。12岁时,就喜欢上了聂耳的音乐作品。1936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因为喜欢音乐,便自学钢琴等乐器,并开始自学作曲。朱老说,聂耳生前的一大愿望是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音乐创作,而他自己那时爱上了交响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走聂耳的路,有朝一日到苏联学习音乐创作。
1945年,不愿做亡国奴、向往革命的朱践耳毅然奔赴解放区,加入了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开始专业音乐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单位专职作曲。1955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赴苏联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回国后,朱老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或许是机缘巧合,朱老崇拜的聂耳是云南玉溪人,朱老的夫人是云南丽江人。他与云南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朱践耳第一次踏上了云南这块热土,马上就被这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迷住了。他感到,真正的艺术在民间、在生活里。
1983年,他再度来到云南采风,一呆就是4个月。丽江、西双版纳、澜沧江、建水、元阳……到处都留下了朱践耳的足迹。他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用录音机录下了20多盘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朱老说:“我去过新疆、贵州、广西等地采风,但哪一次也没有像这次在云南呆的时间长。”
当记者请他谈谈对聂耳音乐作品的评价时,朱老言简意赅:“很大气、有广度、有深度。”朱老说,聂耳的精神是永恒的,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必须要像聂耳那样和人民心贴心,具有鲜明的个性、不重复他人,还要有时代特点。现在学习聂耳,除了强调思想性,还一定要讲艺术性,艺无止境! (本报记者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