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建党90周年,“南海2号”钻井平台上,白底红字的“战天斗地、与海共舞”八个大字,在蓝色大海的映衬下非常醒目,这是郝振山最爱说的一句话。
被同行誉为新时代“海上铁人”的郝振山,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海洋石油钻井一线,从一名普通甲板工成长为中海油服“南海2号”钻井平台经理、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的钻井平台凭借出色的作业能力,为中国海油打开了东南亚海上油田服务市场。
1989年,郝振山技校毕业后进入中海油,干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南海6号”钻井船上的甲板工。干了没多久,郝振山就看出了门道:重要岗位大多由外国人占据着。一问才知道,他所在的“南海6号”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船,核心的操作技术中国人还没有掌握。
“外国人能干的事儿,咱中国人也能干成!”郝振山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外国人的技术学到手。白天,郝振山一干完活儿就跑到司钻室外面,伸着头看外国司钻如何操控刹把。晚上,他抱着外文技术资料,逐字逐句地“啃”。后来,郝振山果然成了“南海6号”上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人。
在海上找油,仅仅靠拼搏奉献是远远不够的。他知道“不仅要知道怎么操作,还要弄清操作原理,熟知钻井技术和相关知识。”郝振山买来很多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一次,为了弄懂一套关键设备的参数关系,他前后钻研了近4个月,上班时留心查阅现场资料,休假时就干脆泡在图书馆里,愣是算出了推导公式。
2005年,他被调到中海油最老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2号”担任平台经理。一上任,郝振山就开始推行目标管理,让“南海2号”从在公司的综合考核中原来的末位跃升至前三名。同年11月,郝振山带领“南海2号”平台,到缅甸和印尼作业,这是中国第一艘走出国门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2006年2月22日,一束橘红色的火焰从高耸的燃烧臂中喷射而出,霎时照亮了孟加拉湾漆黑的夜空和蔚蓝的海面——郝振山带领“南海2号”,发现了缅甸第一口高产气井马雅1井。接下来,“南海2号”钻探的三口井都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在国外连续作业17个月,“南海2号”圆满完成了缅甸和印尼的3个钻井合同,创造了中国钻井平台日费率和年收入历史最高等多项纪录。
2007年,郝振山接到了参加南海西部“文昌油田会战”的任务,起程时距离开钻只剩下30天。郝振山清楚,“南海2号”晚到一天,不仅因滞工要损失300多万元,而且将影响油田的后期建设。郝振山与同事们每天从早忙到晚,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正是凭着这种钢铁意志和作风,“南海2号”用14天时间完成了通常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特检。2007年5月3日,“南海2号”提前一天到达预定井位,文昌油田会战按时打响。
像这样“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奇迹,郝振山还创造过很多。2009年,他率领“南海2号”在东海作业中写下了四个了不起的“第一”:第一次在国内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应用裸眼测试技术;第一次成功实施探井压裂测试;第一次将东海地区的探井成本从每米3万多元降到每米2万元以下;第一次打出了日产千方的高产工业油气流,打开了东海勘探新局面,赢得“铁军神钻、海上雄风”的美誉。
(本报通讯员 徐 宏 本报记者 何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