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傍晚。当我背着行囊,回到位于北京磁器口路口西北角的光明日报社时,面对两广大街上不息的车流,脑子里突然跳出这个题目:“”。
13天,按报社安排,与沿途记者站同仁配合,我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出发,辗转经嘉兴、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终于来到了北京。
1462公里,这是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我们党于石库门小楼里筹划,在南湖小船的襁褓中诞生,到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大典,这条路整整走了28年,走过了无法计算的里程。
28年,这是怎样一个长度。28年,足以让一个婴孩成长为青年,让一个家庭生出茂盛的枝叶,让一个民族从阴霾走向光明。
革命征途充满着血与火,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艰辛。从初掌中国航船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我们党又为之奋斗了62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要关头,多少灿烂荣光!
我很庆幸,28岁这年,追寻着先辈的足迹,重走了这段承载90年记忆的苦难与辉煌之路。对于19岁入党的我来说,每一次驻足凝望、每一次徘徊询问,都是一次精神的磨炼、灵魂的洗涤。
一路上,边走边写,坚持每天发一篇稿回报社,时间再晚,也坚持每天记日记。每到一地,我都被这里的人、这里的山川土地深深感动,心中翻滚的情感推着我迫不及待地奔赴下一站。
这一路,值得书写、必须铭记的东西太多太多,只恨笔太拙、纸太短。在发回的稿件中来不及写出的,就记在日记里。
Ⅰ·6月21日,井冈山·一张贺卡和一封信
今天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一张泛黄的贺年卡令我怦然心动。这是井冈山骁将陈毅安写给未婚妻李志强的一张贺卡。
贺卡上,是一位优雅女士的画片,精致的淡淡眉眼,精致的淡蓝衣服,想是当时流行的样式。贺卡上写着:“赠给我的心上人李女士”。
贺卡下方是一段小字备注:“1922年元旦,毅安送我的贺年片,谁知我也似画片上的女士一样,学成了一位‘为人民服务’的话务员。”
秀朗的字迹,暖暖的回忆,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李志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赠她贺卡的英俊青年,离开优裕的家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上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率领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战胜了十倍于己的敌人。更令她没有料到的是,1930年,她挚爱的人长眠在长沙战役的战场上,年仅25岁,再也不能给她寄来新年的贺卡。
在贺卡下方,有一封陈毅安1927年上井冈途中写给李志强的信。信中写道:
“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读着这些红色情书,我明白了“信仰”二字的意义。
在井冈山上,在长征路上,在每一片战场上,有无数陈毅安这样的年轻人,满怀理想而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无数他们的爱人,义无反顾地守护着,等待着。
因为他们深知,有了国,才有家,才有自由和幸福。
Ⅱ·6月23日,瑞金·一座塔和一首诗
每到一地,我都要瞻仰烈士纪念碑,江西瑞金的红军烈士纪念塔也许是最特别的。
这是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造的。纪念塔的主体造型是一颗直冲蓝天的子弹,带着一股“现代化”的味道。塔身上镶嵌着无数小石子,象征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塔前方的草地上铺开一条大道,当年群众用煤渣铺出的“踏着先烈足迹前进”八个大字,如今敷上了水泥做保护。
这和我们平常所见的纪念碑迥异。询问老乡才知道这座塔的设计者是钱壮飞——这位暗夜中的潜伏斗士,为保卫上海党中央机关的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1935年牺牲在长征途中。
塔身侧面,镌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的一首诗:
“已牺牲的战士们,你们的热血已灿烂地开成革命的花,未死的同志们正踏着你们的血迹前进,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滴血来为苏维埃的胜利而牺牲!”
默诵良久。瞻仰每一座纪念碑,都是一次心痛的仰望。每座碑后,都是一长串名字,有的或许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想起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旧址旁的两座墓。一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的墓石,依偎着小井红军烈士之墓。这里埋葬着130多位来不及撤离的红军伤员和一位穿着旗袍、高跟鞋的刚烈女性——曾志,还有一段血染的故事。
上午的阳光正好,纪念碑前的空阔草地成了附近村里孩子们玩耍的最佳选择。一群孩子围着纪念塔跑啊,跳啊,笑啊。很想轻轻地在碑前说一声:你们的热血已灿烂地开成革命的花。
Ⅲ·6月24日,遵义·“红军菩萨”
今天从贵阳驱车到遵义,登上了红军山。山上有一尊红军卫生员的雕像,一手搂着一名骨瘦如柴的孩子,一手拿着一个磨损变形的军用水壶给孩子喂药。雕像上挂满了红领巾和红布带,而他的双脚已被老百姓摸得锃亮。
当地人说,这是他们的“红军菩萨”,小孩子从四五岁起,就被老人带着上山来祭拜,遵义人对他的尊重根深蒂固。难怪在遵义会址纪念馆里遇到叶现菊时,她就强烈建议我来红军山看看。叶现菊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2007年入党,是年轻的党员。
讲解员说,前一阵一位来采访的外国记者听到“红军菩萨”这个称呼,觉得不可思议。听完故事后,他连连点头。
雕像后面,立着一座红军坟,就是埋葬这位红军卫生员的地方。
当年,卫生员和他所在的连队到遵义后驻扎在桑木垭,翻山越岭为当地老百姓治病。一次,一位小男孩请他给病重的父亲看一看,卫生员立刻赶去,结果耽误了赶上部队的时间,在追赶部队的途中被敌人残忍杀害。当地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把卫生员悄悄埋在桑木垭的垭口上。解放后,红军坟从桑木垭迁到了市中心的小龙山,久而久之,百姓就把这座小龙山改称为红军山。
摩挲着“红军菩萨”被摸得锃亮的绑腿,我在想,历史没有走远,为人民全身心付出的人,人民永远记得你。
Ⅳ·6月26日,延安·素不相识的老人
今天在延安,要去延安八一敬老院采访。迷了方向,就在街边找了位老人问路。听说我的来意,他热情地给我引路。老人姓高,延安本地人。他说,这些年大家的生活好了不少。他家靠着种特色苹果,盖起了两栋小楼,在延安南桥那片还买了两孔石窑洞,平常就和老伴住窑洞,对腰椎好,腿脚也舒服。
他说,可别小看这苹果,延安的苹果世界领先,收成好的时候一年收入能有10多万元!就这样的收入在村里才排个中不溜儿,一年收入20多万元的村里就有3户,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一路聊着,他看着我进了八一敬老院才道别,说定了下次来一定去尝尝他家的苹果,睡睡他家的大炕。
一路上,遇到太多这样的热心人。在南昌的八一纪念馆,专程来参观的浙江大学老教师黄志强和老伴,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在井冈山,刘斐带着我去黄洋界找挑粮小道,天街超市里的胡金娥和黄满秀向我介绍井冈山竹子的各种故事。在瑞金,村书记杨照春热情地带我参观村里的观光农业和蔬菜基地……
一路上,报社上海站曹继军、浙江站叶辉、江西站胡晓军、贵州站柳路、陕西站张哲浩、河北站耿建扩、北京站杜弋鹏、张景华等老师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指导。我想,我也是沾了红军的福气,沾了党的福气呢。
Ⅴ·6月30日,北京·从红楼到广场
一早来到五四大街。刚下了点雨,空气湿润润的。穿过灰色的砖墙,呼吸着红楼的清新空气,凝望着眼前这座静默的建筑。刚到北京上学时,就曾和同学一起来北大红楼寻访。如今,十年过去,又是从上海一路走来,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在红楼的走廊里踱步,陈独秀当年的激情呐喊隐约可闻。
这里,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墙壁上一幅油画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一个车夫模样的人赶着马车,车上坐着一位商人,急匆匆行走在乡间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攀谈。
这是化了装的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2月,李大钊连夜护送被反动当局通缉的陈独秀离京南下。骡车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红楼,正碰上东航集团党组书记李军。他告诉记者,这已是他第六次来红楼,而且每次都会从红楼走到景山俯瞰北京城,再到天安门广场。在他看来,从这里,可以体味中国知识分子一步步反复探索、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心路历程,更加理解我们党90年的风雨征程。
从红楼步行至天安门广场,路边,电影《建党伟业》的海报,提醒着人们记起一个时代的沧桑变迁。
■结束的话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开放到小康蓝图,短短13天,感悟90年。
回望这段路程——感受“一大”会址青墙红砖间的静谧肃穆,思忆天安门前一声宣言的振聋发聩;仰望井冈山红根深植的峰峦叠嶂,聆听西柏坡四季常青的松涛似浪;触摸延安黄土地的滚烫热流,遥想深圳湾的激荡碧波……
回望这段路程——有高歌猛进,也有“触礁”“迷航”;有改革开放后的高速航行,也有在特大地震、金融危机等惊涛骇浪中的奋力扬帆……90年来,无论是在顺风顺水时预防风险,还是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我们党表现出了非凡的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化解危机的能力。
当年,南湖上,举目神州,满目疮痍。当年,毛泽东挺立井冈之巅大声宣告: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如今,历尽沧桑的“红船”,见证了一个执政党领航中国的驾驭能力,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
90多年前,李大钊写下《青春》。
青春,一个民族的亘古梦想,一个国家的不朽生机。
(本报特派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