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30日 星期四

    红旗飘飘

    用知识为党徽增光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的知识分子群体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30日   01 版)

        两院院士,大学教授,乡村教师,知识型工人。尽管岗位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与忠诚,有着共同的梦想与追求。他们就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是他们用知识与智慧为党徽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智慧

        打开简历,映入眼帘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他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做出了不凡业绩。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伯礼。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多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已从两个增加到9个,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联盟之路。他带领科研团队构建了中药组分数据库,揭示了中药成分、作用机理,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30年来,张伯礼致力于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拼搏在科研、教学和医疗岗位上,“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是张伯礼坚定的信念。

        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吴孟超是一位让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仁者。作为一名有着55年军龄的党员军人,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之称的他凭借一双妙手和一颗仁心,从医68年完成手术万余台,治愈患者数以万计。如今90岁高龄的他仍然奋斗在水银灯下,培养和打造着优秀的医学创新团队。

        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的孙家栋,曾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器中,由他担任负责人的就有34个。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启动,已过古稀之年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冒着极大风险担任总设计师。“这岁数了,能推就推吧,免得‘晚节不保’。”面对他人的劝阻,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还有年逾九旬、终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对化学满腔热情、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执著前行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松……他们用自己的付出体现了高级知识分子的党员本色,用自己的才智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在实践一线打造“中国梦”

        今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将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授予了呼和浩特铁路局的一名一线工人郭晋龙。这名只读了一年初中的铁路工人,靠着自己的勤奋、钻研,凭借组织研发的“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铁路工人。

        刚接触电气维修工作时的郭晋龙连一张简单的电路图都看不懂,“师傅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一次,进口的钢轨焊接机出了故障,师傅不在,郭晋龙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上,用改锥鼓捣了半天,不仅没查出原因,还耽误了钢轨的焊接。闻讯赶来的车间主任朝他屁股上踹了一脚:“这点儿故障都处理不了,干脆回家抱孩子去!” 

        郭晋龙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样子,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自学成才道路。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并把自家10多平方米的小凉房改造成书房兼“电器实验室”,他在这里做出了12项大型技术革新,为国家和企业挽回资金损失100余万元,创造价值80余万元。自学成为高级技术人才的郭晋龙常说的一句话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外国人的确走在咱们前头,但只要咱们发奋努力,照样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专家。中国工人要有一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精神。”

        中铁一局“金牌员工”窦铁成有着同样的经历和信念。他常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在近30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刻苦钻研,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现代电力施工技术的专家型人才。他刻苦钻研,记下60多本、总字数超过百万的学习和技术笔记,先后主持安装大型铁路变配电所38个,解决施工技术难题52项,为企业创造和节约1380多万元,还亲手带出了300多名徒弟。

        以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郭晋龙、窦铁成和河北唐山轨道客车公司铝合金厂高级技师张雪松等一批优秀党员“蓝领专家”,实现了由普通工人向知识型党员的飞跃,他们用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诠释了共产党员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为了祖国的未来坚守责任

        一名乡村教师,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背着学生过河上学。刺骨的高山雪水,无情地吞噬着他的健康,使他曾经健步如飞的双腿无法迈步。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他靠妻子背送坚守讲台。手指严重残疾不能弯曲后,就用橡皮筋把粉笔和钢笔绑在大拇指和食指间,继续书写“师者”的大爱。他就是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中鹿小学教师赵世术。“只要还剩一口气,我就要站到讲台上去。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才高兴,离开讲台,我活着还有啥意思!”赵世术如是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教师,赵世术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农民的孩子、山里的娃,就是他心中的太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80高龄的退休教师蒋国珍也是如此。他曾是江西新余市的农村教师,1983年因病提前离休,但并没有因此停止对学生们的关爱。30年来,他省吃俭用、甘守清贫,资助学生累计20余万元,受资助学生2万人,让许多品学兼优和家境贫困的孩子圆了上学梦。

        国内史学家评价说:“研究近代日本殖民者在内蒙古的统治历史,金海是一个绕不过的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中心教授金海被誉为“草原上的中国保尔”,身残志坚的他刻苦钻研并不断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研奖项,而这些学术成果大多是他在与癌症抗争中完成的。如今,他培养的16名硕士生、10名博士生已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为了祖国的未来和社会进步,以赵世术、蒋国珍、金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党员教师,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与责任。他们用坚强的身躯和对学生的真心、真情、真爱,在教坛树起了一座座共产党人的丰碑。

        (本报记者 李 可 本报通讯员 骆秧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