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9日 星期三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雪域脊梁

    雪莲花般青春绽放

    ——记拉萨火车站热心“阿佳”斯朗卓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9日   02 版)

        “美女,出站口向左走,行李可以放在免费的爱心推车上。”29岁的西藏拉萨火车站工作人员斯朗卓玛,语气轻快地向一位刚下车的大学生提示出站方向,微黑的脸庞青春洋溢,狭长的眼睛里闪动着藏族姑娘特有的单纯和清澈。

        作为我国铁路系统招收的第一批藏族大学生职工,斯朗卓玛有着与其他藏族同胞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她少小离家,在国家资助下完成了14年的学业,成为唯一走出家乡的大学生;当青藏铁路通车,藏族同胞涌向内地的今天,她放弃在繁华都市的学习和工作机会,成为“天路驿站”一名普通职工。 

        “背上铁锅和盐巴,我要去读书”

        “每次看到这里出发的藏族学生,我的心情只能用‘羡慕’两字来形容。”在帮助一位放假回家的学生乘客将行李放上“爱心推车”后,斯朗卓玛用典型的“80后”语言笑着说,“如果当年交通这么便利,我出去上学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

        1981年,斯朗卓玛出生在昌都地区左贡县甲郎村一个贫苦牧民家庭,她是家里第四个孩子。像村里所有的孩子一样,斯朗卓玛要帮父母放牧、拾柴、做饭、照顾3个年幼的弟弟妹妹。

        偶尔空闲的时光,斯朗卓玛全部用在了认字上。平整的木板撒上一层沙,便是写字板;小树枝削尖便是笔;在村小学读过书的哥哥姐姐,便是启蒙老师。1992年,左贡县小学响应国家对西藏教育的扶持政策,首次到偏僻的甲郎村招收学生,斯朗卓玛幸运地被录取。临行前,爸爸叮嘱女儿:“孩子,一定要走出去,考上大学!”

        于是,斯朗卓玛打好背包,带着铁锅和盐巴,踏上了异乡求学路,群山环绕的家乡和奔腾的怒江消失在她身后。

        这一年,斯朗卓玛11岁。此后的14年,从湖南岳阳市一中西藏班,到北京市西藏中学,再到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铁路运输专业的大学生,每一次地点和身份的转换,都意味着艰难的长途跋涉。

        “去岳阳上初中,我们冒着泥石流的危险翻过二郎山,坐了几天长途汽车,从重庆坐船才到岳阳。下船的时候,我的腿都是软的。给家里的第一封平安信,一个月之后才收到。听说阿妈和奶奶在家里哭了好几天,以为我死在路上了。”回忆起当年求学的艰难,斯朗卓玛黯然:“回家的路太远太难走,出来这么多年,我只回过两次家。” 

        “命运把我带到了天路驿站”

        斯朗卓玛,汉语意为“幸运女神”。尽管从小离家,饱受思乡之苦,但斯朗卓玛仍然认为命运对自己十分眷顾。

        “长在红旗下,沐浴在党恩里,这句话形容我一点都不过分。到现在为止,我仍是我们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没有党和国家十几年来对藏族学生的资助,没有汉族‘阿爸阿妈’的照顾,我可能还在怒江边牧马砍柴吧!”

        2006年5月,还没有完成毕业论文的斯朗卓玛和同班38名藏族大学生接到青藏铁路拉萨火车站招收职工的通知,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继续学习、留在内地发展的人生规划,重返西藏成为“天路驿站”的首批职员。

        “我的根在这里呀。”说起当初的选择,斯朗卓玛快人快语,莞尔一笑。

        上班第一天,处于赶工状态的火车站还只有一个空架子,办公设备、服务设施、规章制度,什么都没到位。放下行李,作为学生党员的斯朗卓玛带领同学们,拿着扫帚和抹布,一点点将火车站3000多平方米的候车大厅,7座候车站台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万字的规章制度、车站介绍、旅游热点推荐材料,她烂熟于心。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斯朗卓玛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600元生活费。对于远在甲郎村的双亲来说,斯朗卓玛每个月寄回的工资是这个家庭全部的现金收入。

        “呜——”又一列火车驶入站台,又一列火车即将离开拉萨。人流从斯朗卓玛身边经过,她不时地用英语、汉语和藏语回答着问题,解决着各种突发状况。售票大厅里,她飞快地帮3位误了火车、准备前往成都打工的藏族乘客办理改签手续,顺手盖好被掀开的垃圾桶。跑回火车站计划室,催促票据整理单的电话正响个不停……

        “既是接站员,也是售票员,还是计划管理员,这就是我的工作常态。”斯朗卓玛笑着对记者说,“只有好好工作,才能报答国家对我的培养和资助,才不会让我的汉族‘阿爸阿妈’失望。”

        5年来,这个“热心阿佳(姐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平凡的工作岗位迸发出别样的精彩。她先后获得铁道部“优秀党员”、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2008年,她代表拉萨火车站的160多名员工,在巍巍雪山下举起了北京奥运会圣火火炬。 

        “青春岁月过得如此有意义,值得”

        打开斯朗卓玛的电脑,两个文件夹占据了桌面的醒目位置——《汉藏翻译》和《汉英词组》。稍有空闲,她就会打开文件夹默诵里面的词语。2008年,针对拉萨火车站的藏族旅客和外国游客较多的特点,斯朗卓玛主动请缨,组织大学生办起了“藏英双语培训班”。

        “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她多事,浪费时间。”和斯朗卓玛同时参加工作的客运车间助理达珍说。但是在斯朗卓玛近乎固执的劝说下,很多大学生都加入了“小老师”的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从车站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人人都能用汉、藏、英三种语言进行简单交流。

        从25岁开始,斯朗卓玛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这是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青春年华。脱下制服,斯朗卓玛是一个标准的“80后”女孩,爱“偷菜”,和朋友聊“QQ”,用“帅哥美女”来跟同事和乘客打招呼,看韩剧时泪流满面,喜欢《非诚勿扰》,热爱苹果手机,为自己即将成为大龄“剩女”忧心忡忡……

        但更多的时候,她是“天路驿站”里被人交口称赞的“热心阿佳”。她常年身兼数职,每天从早上天没亮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

        “因为和内地有时差,火车站售票窗口的工作时间相当于西藏的后半夜。”拉萨火车站客运车间党支部书记周美琴说:“从我认识斯朗卓玛起,她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在6点半准时来到火车站协助售票,甚至连例行休假都很少,总是在替同事们顶班。”

        “对于从这里出发的许多藏族同胞,拉萨火车站是他们未来希望的起点;对于国内外进藏的游客,拉萨火车站是他们感悟西藏风情的第一个窗口。”斯朗卓玛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路途奔波的忐忑和艰难,一想到当年自己求学路途跋涉的艰辛,就越发想为旅客多做点事。青春岁月过得如此有意义,值得!”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觉果 新华社拉萨6月2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