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9日 星期三

    红旗飘飘

    “蓉中村,不简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9日   01 版)

        这个村,不简单!

        村里有一座“国家一级”图书馆,有全省第一个村级农家书屋;村里年年举办文化节,还把大名鼎鼎的东方歌舞团请上了乡村舞台;人均纯收入早已超万元,村民们住上了游泳池、网球场、商场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村小区……

        它就是蓉中村,福建泉州南安一个不靠山、不靠海、没有矿产资源的小村庄。正是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村党委率领全体村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的发展道路。如今,蓉中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首批妇女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是中央文明办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点和中央级文艺院团联系群众基地,成为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板斧”闯出致富路

        蓉中村土地面积偏少,人均耕地不到一分。“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路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发展,要致富,就必须有一班敢拼会赢的“领头羊”。

        2000年,以村级换届为契机,蓉中村在“两推一选”基础上推行“差额竞选”村党组织书记,群众公认、致富能力强的李振生被选为“班长”。村党委还建立村干部和企业骨干交叉兼职制度,拓宽选人渠道,引进企业优秀人才,10名村“两委”中7人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了一个好班子,蓉中村开始大胆实施提升经济实力的“三板斧”。

        一是扶持民营企业。二是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带动村民致富,助推农民创业。如今,蓉中村全村70%的企业为返乡村民创办,70%的青年留村就业创业,70%的农民转为工人,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业村”转变。2010年,蓉中村工农业产值达8.5亿元,村财政收入2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2万元。

        “富脑”工程铸就新农民

        在蓉中村有一个“怪”现象,家长接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到学校门口等,而是在村图书馆少儿阅览室门前。原来,这里的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到图书馆看书去了。除了小朋友,技术工、企业家、农户等也经常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对蓉中村的村民来说,阅读不只是为了增加知识,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63岁的村老人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阔对记者说,有一阵子,富起来的村民由于闲暇时间多,无处打发,要么上街溜达滋事,要么聚在一起打牌喝酒,甚至赌博玩六合彩,对村风文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口袋富了,脑袋不能空”。蓉中村党委及时引导农民“富脑袋”。他们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树立“小村庄办大文化”的理念,理直气壮地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只有实现了‘富脑’工程,农村的发展才有可持续性。”村党委书记李振生深有感触地说。为此,蓉中村首先抓的是教育,他们把每年9月28日定为蓉中村的“终身教育学习日”,设立了专项教育基金会,先后筹资300多万元投入教育,形成了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和老年教育为一体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记者走访蓉中村后惊讶地发现,在这个“巴掌”大的村里,竟有幼儿园、小学、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各类学校十多所。“家家户户进课堂”成为村庄的一道风景线。

        文化引领新风尚

        蓉中村的李成智图书馆,三层楼,建筑面积3048平方米,是全省9个国家一级公众图书馆之一,也是唯一建在农村的“国家一级”。藏书11万余册,订有200多种杂志和30多种报纸,本村和附近村民6000多人办证,年接待读者17万多人次,流动书刊15多万册次。

        铸就乡风文明,先进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蓉中村党委大抓文化引领。除了图书馆,蓉中村村民业余可选择的文体活动很多。记者在蓉中村的羽毛球馆看到,村羽协的队员们正在训练,这是南安市唯一的羽毛球培训基地;在村民休闲活动中心,一群老人正有板有眼在打门球,他们都是村老人门球队队员,球龄近10年;在文化中心综合大楼,村民们有的在上网查阅防治病虫害资料,有的在了解国内服装业最新款式和发展动态;坐落在村里的南安市美术馆,青少年美术兴趣小组正在学素描;老人活动中心,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拉二胡,唱南音……村里还组建了威风锣鼓队、腰鼓队、广场舞队、少年书画组、管弦队、南音队等7个群众文化团队,蓉中村村党委委员李水土说:“到了晚上,广场的音乐一响起,村民们都没有心思吃饭了,到广场上活动一晚上,心情舒畅,睡得特别香。”

        2007年,蓉中村在全省农村中率先举办了农民文化节,村民自编自演,热闹非凡。此后蓉中村每年都办文化节,先是村民自娱自乐,后来邀请外村参与。办到第三届,竟引来了东方歌舞团,“蓉中村文化节”一时间变成了全国品牌。

        2010年2月,蓉中村被列为全国村级第一个“中央级文艺院团联系群众基地”。2011年1月6日,蓉中村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共建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第一个与中央级文艺院团共建合作的乡村。

        “蓉中村,不简单。富了口袋富脑袋,幸福指数节节高!”入夜,华灯初上的村休闲广场,快板书伴随着音乐,蓉中村的男女老少又在这里挥洒他们最惬意的笑声、最动人的舞姿。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