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竟如此厚此薄彼。在宁夏,北部的银川平原由于得黄河灌溉之利,旱涝无虞,“塞上江南旧有名”;而在距此不远的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由于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资源贫乏、人口超载,一方水土已养活不了一方人。
党和政府却没有厚此薄彼。相反,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给予了无限的、持久的关爱。
那方水土养活不了那方人,那就让这方水土养活那方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民”便成为宁夏最有力的扶贫举措,也是宁夏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宁夏在30年里已经移民近84万人,其中易地移民超过66万人,就地“旱改水”近18万人。
宁夏新一轮的移民,瞄准了居住在生态失衡、环境恶劣、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务工不便的山区35万人。
“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按照科学发展观,宁夏提出了扶贫移民的新思路:投资100亿元资金,用5年时间,将山区极度贫困的35万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让农民靠特色种养、劳务输出、商贸经营、道路运输来摆脱贫困。然后再用5年时间,让他们脱贫致富。
宁夏的生态移民,得到了中央的支持。今年4月12日,宁夏召开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主讲、自治区主席王正伟主持的生态移民攻坚动员大会。生态移民,在宁夏山川大地迅速铺开。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袁进琳告诉记者,这次移民,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整合资源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生态移民,而不是对以往移民做法的简单重复。
据宁夏发改委地方经济处处长彭维克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态移民,不仅要为移民建设标准住房,兴修农田水利,组织劳务输出,发展特色产业,而且要实现“七通七有”,水、电、路、气、通讯、商贸、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要一应俱全,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移民不再沿用“拔萝卜”式的插花搬迁、集中安置方式,对条件恶劣的自然村不仅要整村搬迁,而且要拆除原有的居民住宅、公用设施,所留土地全部上交,由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全部种草种树。
生态移民,对“移出”地区来说,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了扶贫难题,自然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好事;对“移入”地区来说,移民工程拓展开发空间,补充劳力资源,促进产业调整,进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川济山、山川共建,因而也受到接收移民地区的普遍欢迎。今年4月7日,来自西吉县山沟的398位农民,已经穿上工作服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的一些工厂上班了。他们不仅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而且住进了专门为他们准备的新房,一举完成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最近,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刘云带人现场观摩了青铜峡市的广武安置区和贺兰县的高荣安置区。这两个今年将分别接收1万多、7000多移民的安置区,在年底前移民到来时就可以实现“七有八通”,让移民一来就能享受在老家无法享用的待遇、得到意想不到的服务。6月21日至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自去年在到宁夏工作以来已经是第十次来到宁夏南部山区,在海原县、泾源县再一次对生态移民进行专题调研。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人心思搬,人人都对新生活充满期待,我们一定要做好与移民有关的各项工作,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