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珍见了陌生人直往奶奶身后躲,坐上小四轮拖拉机却像换了一个人,不用教,就熟练地模仿驾驶员摆弄起方向盘来。一个6岁的藏族小女孩,梦想着长大以后开拖拉机。如果不是眼前成片的绿草带来的有别于过去游牧的生活,那么6岁的小达珍的梦想会是什么呢?
这是一片本不属于阿里的绿草。
有着“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最西部,达珍所在的昆萨乡位于阿里西部的噶尔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这里的主导产业畜牧业长期过分依赖靠天吃饭的天然草场,草原载畜量矛盾日益突出。
苜蓿草、沙打旺等优质牧草不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生长生存,这曾是一个理论禁区,陕西省援藏干部带领牧民在昆萨乡展开了一场攻坚战。通过林木、蔬菜、农作物、牧草4大类25个试验品种的试种,陕西省的先进经验和资金支持在这里扎根结果:重点推广的紫花苜蓿采用地膜覆盖后,于2006年平均长到75厘米高。
目前,噶尔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种草面积达万亩以上,亩产2500公斤至3000公斤,一亩紫花苜蓿产量相当于当地过去100亩天然草场的产草量,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获得国家科技部奖励。
噶尔县并没有止步于游牧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适时跟进了奶牛养殖项目,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集中养殖、集中管理等打破传统方式的创新,现在昆萨乡优质奶牛存栏达到200多头,每年为阿里的狮泉河市场提供鲜奶数百吨,为包括达珍家人在内的牧民增收200多万元。
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阿里,也有属于自己的绿草。
神秘美丽的班公湖畔有个乌江村,它是阿里最北端日土县一个187户人家的村庄。60年前,沿新藏线开进的解放军就是从这里挺进,解放了西藏的最后一片土地——阿里。
次仁央吉和儿媳次仁加措并不知道她家羊圈外的路上曾留下过解放军当年的足迹,她们家养的500只羊,每年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很幸福。去年,草场面积759亩的乌江村全村人均收入4830元,已是阿里的小康示范村。
沿当年新藏线解放军进藏的线路东南行,高原湖盆区地貌赐予日土县的一片片绿草地上不时可见成片羊群,与羊群同时频频出现的是,正在施工的涵养水源、滋养草场的永久性拦水闸和引水灌渠。
天赐加人勤,日土绿草育出了被誉为“软黄金”的山羊绒,享誉中外。特别是近年来突破了白绒山羊高海拔地区人工输精技术,采取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措施,实现了养殖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极大提高了白绒山羊产绒量和细绒度,实现了老场养新羊。
日土去年全县白绒山羊总数达到31万只,其中纯白山羊22万只,占白绒山羊总数的71%。次仁央吉一家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纯白山羊这一新品种带来的增收。
神秘而又遥远的阿里,正致力于浴火重生后的塑绿。
城区的道路每年要用推土机推两次沙子、干部职工休假回来须到邻居家借铁锹清理门口的沙子才进得了家门。站在红柳护堤岸、水流清清的狮泉河边,很难想象这是阿里行署从昆莎搬到狮泉河畔十余年后的“家常便饭”。
狮泉河两岸绵延15公里、面积达千余公顷的秀丽水柏枝,即红柳,是阿里行署定新址的首选。然而,困于无矿物质燃料和电能可用,所有单位包括普通百姓只能以红柳枝为柴。虽然数度禁伐,却迫于生存所需,竟动用一切可用手段挖起了红柳根。
绿去害来。阿里也许不是因缺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致最严重惩罚的城市,这里的重新塑绿所释放出的实事求是态度和前瞻性选择令人欣慰。
从上世纪末开始,阿里邀请国内著名研究所的治沙专家,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凝聚成持之以恒的合力,十几年如一日,治沙与治水并举,在狂风会把栽好的树苗连根拔起的城边沙滩上,重塑绿色,植树造林2万余亩,封山育林100多万亩。
在绿回城区的阿里,太阳能利用随处可见,尤其是日土县白山羊基地看似普通的房却不一样的墙,显示了太阳能充足的阿里的无限绿色空间:这样的房子夏天墙体有空可透风降温,冬季则聚能取暖。
6.57%的森林覆盖率,可能与对阿里充满探秘遐想的人们的愿望还有差距。西藏的阿里,中国的阿里,世界的阿里,重绿正当其时。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西藏阿里6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