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和社“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伟大工程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加强党的建设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伟大工程
记者: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陈登才: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党第一次完整提出这个概念。
提出党的建设是个伟大的工程和当时形势有关:一是抗日战争将要进入相持阶段,我们面临投降与反投降、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二是党内的政治路线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当时我们有70万党员,一批新的党员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完全入党;一些长征过来的老党员,看不太清楚继续长期艰苦奋斗的形势。党内还有不少认识问题必须解决。
记者:党的建设是个伟大工程,国外其他政党有没有类似的提法和实践呢?
陈登才:没有。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曾提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他们是想在选举投票的时候增加砝码,但他们都没有把党的建设当作工程来抓。
把党的建设当作一个伟大工程,意味着:第一,中央、地方和基层的组织系统,都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第二,要真正彻底地实行民主集中制,使党内选举权和罢免权相结合。第三,党是人民军队的坚强核心,是人民军队革命化建设的主心骨。
“党的建设”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记者:那个时候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陈登才:毛主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建设目标不清楚,就很容易使党员感到茫然,看不到前途和方向。当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夺取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民族革命当时是抗日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解决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否则很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不能巩固,就很难取得胜利。二是为解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
记者:怎么建设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陈登才: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掌握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而共产党是驾驭这个武器的先锋战士。自身建设得不好,就不懂得去拿起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武器。
从1939年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1945年中共七大,经过六年的实践,共产党员发展到121万人,建立了一亿人口的解放区,这个“伟大的工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党的建设”到“新的伟大工程”
记者:为什么后来我们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呢?
陈登才: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解决党如何领导现代化建设,要把党建设成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
中共中央在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解决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问题。此前做了大量的调研,有三个问题从基层到高层都有很多人反映:一个是民主集中制,要民主又要集中,在实际中贯彻好有难度;另一个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怎么让它坚强;还有一个是怎么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高素质的队伍,成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公仆。全会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记者:您觉得在当前的形势下,“新的伟大工程”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陈登才:有几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特别重要:比如民生问题、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建立健全更合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问题。党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型政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问题解决得好,老百姓就会把党视为不愧为人民可以信赖的执政党,更加全力支持和拥戴党。
(本报记者 谢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