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乡村,就是他的办公室

    ——记河南南阳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1日 02版)
    河南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左三)在移民群众家里了解搬迁准备情况。
    资料照片

        他每天考虑得最多的是一件事——移民。今年8月是移民的最后期限,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 

        上任县委书记两年时间里,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进行,他要带领县乡干部把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移走,并且要做到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实现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的目标。

        他走遍了县里的168个移民村,把乡村当做办公室,调研情况,现场办公,及时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移民书记”。他,河南省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是也。

        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主要水源地,也是工程主要淹没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淅川县将再次献出13.1万亩肥沃良田、3个集镇和36家工矿企业,损失达66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豫鄂两省六县市之首。

        16.2万淅川移民,将舍家为国。

        2009年4月走上县委书记岗位的袁耀生,经历了短暂的彷徨和迷茫后,他首先说服并战胜了自己:“移民迁安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既是自己人生中的严峻挑战,也是检验自己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次机会。” 

        为加强对移民工作的综合协调指挥,试点移民伊始,他就牵头建立县、乡、村一体联动运行机制,成立了县移民迁安指挥部。走进搬迁指挥中心,犹如走进了作战“司令部”。里面设置有中心指挥长席、综合协调调度席、公安交警指挥席、道路通行保障席、用电安全保障席、卫生安全保障席等10个席位。每天成百上千条信息在这里汇集,各种作战指令从这里及时传出,成为了移民搬迁名副其实的“神经中枢”。

        他凭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提出在移民村开展“划类升级”活动,从县直单位抽调300多名干部组成101个工作队进驻移民村,每个工作队由1名科级干部任队长,并兼任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协助移民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

        2009年8月,淅川县顺利完成了1.08万移民试点搬迁工作;去年9月,第一批6.5万移民搬迁工作圆满完成;今年5月5日开始,涉及101个村8.6万人的第二批移民搬迁又拉开了序幕。“移民迁安,我们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这些方法都是探索、尝试出来的。”袁耀生如是说。

        在移民现场解决问题

        作为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的主要领导者,袁耀生最为牵挂和熟悉的地方是移民村。他跑遍了淅川县的168个移民村。每个村多少移民、搬到什么地方、村支书是谁,就连需要多少搬迁车辆他都了如指掌。许多实际问题,都是在现场发现并解决。

        试点移民搬迁期间,他曾去过一个移民村,发现搬迁现场一片混乱。面对现场这么多人,有的移民想反映情况不知道该找谁,急得到处乱跑。袁耀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即要求有关部门统一制作红袖章,标明指挥长、副指挥长等字样,干部往胳膊上一戴,群众就一目了然。

        “西岭事件”令袁耀生最为难忘。去年3至4月,因对安置地选址不满意,大石桥乡西岭村部分移民数次围攻政府,堵塞国道。走进移民家中,他笑脸劝说解释,情绪激动的群众却对他进行谩骂、推搡。一次、两次、三次,他先后5进西岭村,经过耐心细致地说服,群众被他感动了,慢慢稳定下来。之后,他亲自带队到安置地对接,带着移民看选址、看土地,终于融化了群众心中的坚冰。

        “袁书记时间观念强,工作节奏快,天天奔波于各乡镇之间,他心里装的全是移民工作。”淅川县委办副主任杨永翔工作笔记上有这样的记录:2010年8月11日,室外高温40度,早饭后随袁书记赶往老城镇,查看县内安置工作。之后,从张营渡口坐船至对岸,分别与滔河乡、盛湾镇600多名移民话别。午后乘船往全县最偏远的仓房镇,走访10户移民。下午4点多,从宋岗码头坐船到香花镇、马蹬镇,对两个移民村的群众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天内三过丹江,行程遍及6个乡镇,里程足有400多公里。”司机杨红建说起书记的拼命劲,心疼地落泪。

        他是移民最亲的人

        清晨,丹江边张义岗村移民客车,一位老大爷靠在车窗边啃着凉馒头——2009年8月21日看似平常的一个情景,深深触动了袁耀生,他深感自己工作的失职,“一定要让乡亲们离开时吃上热饭。”当天晚上,一个专题会议就出台了“土政策”:由县财政拿出200万元,以每位移民10元钱标准,在当地统一做“大锅饭”,保证移民在家乡吃好最后一餐。

        “移民为国家舍小家,已经付出了很多,不能再让他们的利益有一丁点儿闪失!”袁耀生把这个观点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细节上——

        为了按照市场价提高建房补贴款,他数十次赴郑州、奔武汉、上北京,最终使补偿标准增加了10%;由于历史的原因,库区移民渔网渔具等未被列入补偿范围,他先后三次带队到丹江调研这一问题。渔民驻地分散地形复杂,一次为了靠岸,他被风浪打进水中,幸亏岸滩水浅,被乡亲拉了上来,最终,渔网渔具被纳入实物补偿范围……几年间,申请新增的补偿项目和提高项目补偿标准涉及11项,为移民群众直接增加了近2.6亿元的实惠。

        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和谐顺利。淅川移民工作因此受到李克强副总理、国调办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袁耀生被国务院南调办评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和干线工程征迁工作先进个人”,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迁安工作先进个人”,被南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二等功、抗洪抢险救灾二等功。(本报记者 刘先琴  陈 旭  谢 文  通讯员 高 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