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让威尼斯弥漫中国味”

    ——记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1日 16版)
    图为小观众在原弓的作品《空香》前拍照(资料照片)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日前在其固定馆址威尼斯军械库处女花园隆重开幕。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主席保罗·巴拉塔,以及当地媒体和艺术爱好者5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这是中国第四次以国家馆的形式参加这一国际当代艺术盛会。

        创办于1895年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盛事之一。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比奇·邱瑞格选择以“启迪”作为总主题,强调光在艺术中的作用。在中国馆策展方案的评选中,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彭锋以“弥漫”为主题的方案最终胜出。该方案由5件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观念装置作品组成,以花、茶、药、香、酒5种气味的弥漫为线索,尝试对传统中国文化做出最当代的艺术表达,既显示中国文化的独立身份,又寻求同其他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

        策展人彭锋认为,光照的启迪是基督教文化的基本观念。中国哲学主张宇宙万物是气的聚散,而不是上帝的创造。西方美学中光的启迪,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味的渗透和弥漫。因此,他选择以“弥漫”对应“启迪”,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出发回应总策展人的主题,“让威尼斯弥漫中国味”。

        潘公凯、蔡志松、杨茂源、原弓、梁远苇5位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分别以荷花、清茶、中药、熏香和白酒为题材进行创作,各自表现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气味,与“五味俱全”和“五味杂陈”形成隐喻关系。五味同时也是五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意味着基本味道又代表着全部味道,蕴含着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5件作品共同营造出一个奇妙的感觉世界,现场观众的各种感官将被充分激活,形成别具一格的心理感受。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作品《融》的主体是一件投影装置,上半部分是其论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的英文版,下半部分是其手绘的一幅墨荷,动态的英文文本像雪花一样落在荷花上逐渐消融。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观众在欣赏该作品时既能感受到冬天的凉意,又可以嗅到荷花的芬芳。《融》这件作品可谓是“西学东渐”的生动写照,寓意着古老的中国文化在不断地接纳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本体却始终屹立不倒。而作品更深层的涵义,旨在表达不同文化身份之间其实可以“和而不同”,彼此和谐共存。

        其他几件参展作品同样令人耳目一新。蔡志松的《浮云》由放置在草地上的“主体云朵”和悬挂在半空中的“飘浮云朵”两部分组成。主体云朵用不锈钢制成,外喷白漆,内部装有茶叶和风铃,茶叶的气味和风铃的声音可以通过云朵上的小孔散发出来;杨茂源的《器》由不同规格的陶罐组成,陶罐内部装有按中医古方熬制的中药;梁远苇的《我请求:雨》是将白酒通过悬挂着的导管射入下方的金属盆,再用水泵将酒抽回到导管中,如此反复循环,散发出浓郁的酒香;原弓的《空香》则是使用大功率加湿器在场馆周围不断喷出雾气,如同舒卷的白云,再配上熏香和古琴,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准确地诠释了本届中国馆的主题“弥漫”。

        中国馆的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在新形势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让健康的当代艺术走出去,在西方价值观主导的国际艺术界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旨在向欧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展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特色。相信“弥漫的中国味”会成为观众挥之不去的心绪,从而缩短他们与遥远的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本报驻罗马记者 马 赛 本报罗马6月20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