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文化改变乡村生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1日 09版)

        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近年来,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我国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文乐民,滋养精神生活

        豫剧、平调、梆子腔唱起来,快板书说起来,在河北邯郸乡村,农民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成千上万的邯郸农民登上了“欢乐乡村”大舞台展现才艺,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人参赛、全家上阵、全村加油的盛况。

        近两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积极组织示范性导向性活动,充分利用农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地方传统戏曲、曲艺等文艺形式,广泛开展庙会歌会、花会灯会、小戏小品等群众文化活动。文化的“种子”植入乡村后,文体活动正由节日化向常态化转变。

        每天晚饭后,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五通庙村的村民刘祥芳都要带着小外孙,去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最近她迷上了《周恩来自传》,小外孙也喜欢上了农家书屋里的儿童书籍。

        作为农村实实在在的文化阵地,农家书屋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建成集1500种图书、10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30种报刊于一体,价值2万余元的农家书屋近40万家,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广电总局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给予鼓励和大力支持,从2009年至2011年5月,全国生产农村题材电视剧共78部1730集,平均年产量在30部800集左右。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

        以文慧民,启迪思想智慧

        “一张白纸飞过街,文化繁荣人变乖;先进文化来引导,和谐社会上台阶。”这是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大乐镇“山歌王”韦孝仁,在村文化广场上即兴唱出的山歌。从2008年开始,来宾市启动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打造农村“永不散场的体育盛会、永不落幕的文化舞台”。丰富的农村文化广场活动,使农民群众找到了欢乐,一些群众从酒场、赌场转到了球场、戏台、图书室,昔日的治安混乱村变成了今日的“文明示范村”、“治安先进村”。

        锣鼓震天,唱腔悠扬。福建莆田市区梅园路旁的城隍庙里,城隍庙文艺表演队正排练新编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谁之错》。提起巧借传统地方戏曲传播现代文明风尚的成效,莆田市文明办主任陈惠黔深有体会:现代文明小戏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使群众在寓教于乐的演出中读懂政策、明辨是非、知晓事理,充分发挥了先进文化启迪思想、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作用。

        以文富民,加快奔小康步伐

        “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是当下乡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影视科教片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从中央七台介绍农业科技的各种节目,到《雏鸡管理》、《懒汉养猪法》、《地膜覆盖》等讲解种植、养殖技术的科教电影,都被农民誉为致富的“金钥匙”。

        伴随农村文化建设向深度推进,崇尚科技、崇尚进步、崇尚文明的风气正在农村扎下根来,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运用科技知识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

        与此同时,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产业,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渐趋繁荣。在邯郸市的“欢乐乡村”工程中,涉县农民自办了剧团、电影放映队、书画班等各类文化团体600多个,年创收达1200余万元。永年县农民军乐团、复兴区农民剪纸协会在服务村民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已初具乡村文化产业的雏形。

        文化改变着百姓生活,也孕育着文明新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农村文化建设,正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报记者 赵 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