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5日 星期三

    让创新人才自由生长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15日   15 版)

        阅读提示

        2005年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北生所没有所谓的行政级别和编制,为科研人才提供自由生长的土壤,让他们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截至目前,这支科研团队在《细胞》、《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篇,论文总体质量和影响因子均居国内首位。绝大部分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成就得到国际同领域一流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招聘 注重个人潜力

        每年,北生所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实验室主任。5年多来,北生所建立的科学实验室,已有24个,涉及细胞凋亡、发育调节、病原菌和宿主、结构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干细胞、病毒侵入机制等多个领域,几乎涵盖了当今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所有热点。吸引海外科学家30名,平均年龄不到40岁。

        “一流的科学家,要用一流的眼光去选择。”北生所行政副所长智刚拿出一张英文评分表向记者介绍,北生所选人注重的是个人能力与潜力。

        实验室主任完全按照国际公开招聘制度进行遴选,每次公开招聘都会临时邀请7位同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进行面试考察,避免利益冲突。委员会对候选人的理论和研究基础、沟通能力、实验规划、科研潜力等进行全方位评估,综合评分后按分值确定人选,最后由所长王晓东推荐,报理事会批准后聘用。“经过专家科学严格的筛选,从报名到录用,最终只有5%的人通过录用,2.5%能接受聘用。”

        现在已是北生所高级研究员的罗敏敏,本科专业是心理学,到美国后硕士专业是计算机,博士专业他选择了神经生物学。被北生所录用后,罗敏敏凭着对神经生物学的热爱和不懈努力,目前已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神经》杂志发表论文三篇,在国际神经生物研究领域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行政 一切为科研服务

        2011年3月10日,北生所的新成员——海归博士张二荃回到北京第一天,就拎包入住后勤人员为他租好的房子,里面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而且可以搭乘所里班车,15分钟即到办公室。

        “在北生所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安心搞科研。”这是科研人员们的共同感受。在北生所,所有工作都是以科研为中心,所有杂事都由专职后勤人员全部负责,科研人员的全部职责就是全心投入科学研究。

        这一点张二荃深有体会。2010年5月拿到研究所录用通知的他,回国前所有手续,包括学位认证,都有后勤人员帮他办妥。去年11月,他把组建实验室的仪器、试剂采购清单和招聘合同交给后勤人员。等他今年3月回国时,实验室已经基本建成,人员、设备全部到位,第一天他就可以开始做实验。“后勤人员不仅效率高,而且非常专业和热情。”张二荃说,“有些细胞、试剂从国外购来,全部由后勤人员联系接收,运过来不仅没有任何差错,连细胞需要液氮冷冻保存的细节都给想到了。”

        智刚是行政后勤工作的总负责人。大到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小到实验用小白鼠的进口,样样他都尽可能按照科研人员需求做到最好,甚至连吃住、小孩上学这样的事情,他都要安排专职人员为新来的科学家办好。

        “我们的宗旨就是行政不干预科研。要让科研人员享受最高效的服务,却感觉不到行政力量的束缚。”智刚说,“行政部门所有人员都是合同制,每年续聘,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让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尽量减少负担,方便科研。”

        科研 拥有绝对自主权

        北生所不但为科研人员建立了优质的后勤保障体系,而且还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宽松的科研环境。

        “我这个所长最主要的工作是招人,从海外科学家中招聘实验室主任;至于实验室搞什么课题、钱怎么个花法,我一概不管。”所长王晓东曾说,“我觉得北生所最重要的特点就在这里:让研究所回归科学研究本身,一切以原创的科学发现为最高追求,而不是其他异化的东西。”

        的确,在北生所,每个实验室的课题都由主任决定,连所长王晓东也无权过问。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研究课题,自由探索,所里既不搞科研计划,也不预设具体的考核指标。

        那么如何保证一流的科研水准呢?

        北生所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评估制度,过不了关的一律走人。每个科研人员在北生所工作第5年的时候,所里会把其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包括发表的论文、研究生培养、未来的研究计划、所内承担的义务工作等,以匿名的方式交给国际同行,请他们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依据过去5年的工作,本实验室主任若在你们的研究所、大学能不能得到提升?第二,这个人5年的研究成果,有没有对其研究领域产生影响?第三,他5年所做的工作和今后打算要做的事情,具不具备成为该领域中领军人物的潜力?

        国际同行评估结果会直接反馈给王晓东,对实验室的第一次评估,前两个问题必须通过,第二次评估,三个都要通过。据了解,北生所目前已有10个实验室完成国际同行评估,只有一个没有经过考评,实验室主任就自动离职。

        满怀激情投入科学研究,是北生所科研人员的共同特点。罗敏敏说,“所里的实验室主任都是一周工作六天半,每天早上8点来,晚上8点以后走。辛苦是辛苦,但是乐在其中。

        “有了科学的评估制度,不必设置领导来监督与指挥,每一名科研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全身心地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智刚这样说。

        人才 告别经费困扰

        当然,对科研人员的最大解放是,不用再为要项目、拉经费、发论文而绞尽脑汁。 

        200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的邵峰决定回国。当时31岁的他,已在《细胞》和《科学》上各发表1篇论文。很多朋友感到不解,因为如果他再继续干一两年,会在美国顶级高校找到教职。而当时在国内,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充足的经费,不仅要年年写报告申请,还免不了跑关系,请客吃饭,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是王晓东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顾虑:“你回来不用为经费发愁,所里每年给你200万元的经费支持,五年后通过国际同行的评估,每年还会增加100万元。”

        其实,除了每年都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北生所还采用了较高的年薪制——助理研究员年薪30万元、副研究员年薪40万元、正研究员年薪50万元。智刚说:“生活的稳定对人才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只有给予科研人员相应的待遇,才能引进真正的人才。”

        充足的保障,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今,邵峰的实验室已经在国际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权威杂志上独立刊发10篇研究论文,4年就通过了国际同行的评估。

        与邵峰一样,众多科研人员在北生所的“试验田”里尽情领略科学之美,并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继2009年在《细胞》发表第一篇文章,2010年6月,张宏博士又一次在《细胞》上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还被《研究科学家1000》评论为“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哈佛医学院回国的张宏,感触最深的是在北生所的这几年,“不用为申请课题请客吃饭,不用为筹集经费拉关系,更不用为繁琐的验收检查写报告”,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安心做学问。

        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网记者 李斌

        题图:王晓东(左四)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