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07级的学生。这个学了四年数学的漂亮姑娘,拿到了哈佛大学统计学系的全额奖学金,即将在7月份到大洋彼岸继续深造。“四年的学习,科大给了我很多。如果只让我简单地谈谈感受,我想说这里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没有华而不实的讲座,极少喧嚣吵闹的作秀,没有动辄车水马龙的阵仗——这样的安静,是多么难得!
为师者——
不会讲课?院士也要靠边站
“我第一次站到本科一年级的讲台上时,已经教了十几年课了。”中科大数学科学院副院长陈卿教授回忆说,“在我们科大,只有经验最丰富、最牛的老师才能站到本科生的讲台上教基础课。”
在中科大,90%以上的教授、副教授都担任着本科生基础课、骨干课的教学。“不要以为基础课只是简单的普及知识,对学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一、二年级。因为基础打得好不好,很可能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能够走多远。”程福臻教授是国家级名师,也是我国电磁学方面的专家,除了在国外进修交流,这几十年他从来没离开过讲台,至今仍在给大一、大二的学生上电磁学。“重视基础教育是科大的传统,当年严济慈先生就亲自给我们上电磁学这门课。国际上也是这样的,你到哈佛、普林斯顿这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看看,诺贝尔奖得主都在给本科生上课。”
“讲课是一门艺术,不能照本宣科,要和学生们交流、互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物理学院课程组,老教师一对一地带青年教师,课程组成立的20多年里,程福臻手把手地教出了十几名青年教师。如今,他们也成了系里的骨干力量。“要给本科生上课,不管你的科研做得有多好,不会讲课?对不起,院士也要靠边站!”
为学者——
在这里,有选择的自由
王耀是中科大少年班07级的学生,这位凝聚态物理专业的高材生却是凭借化学、数学竞赛的出色成绩被招入科大的。“高中时,化学、数学我都参加过全国竞赛,唯独物理没有。可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节物理课,我就被迷住了。所以,我选择了物理。”他已经申请到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额奖学金,“我希望学成归国之后,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
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是个没有“专业”之分的“实验田”,“完成2年的基础通识类课程后,只要我喜欢,就可以随时转到任何专业。”徐海峰说,他原来学的是物理专业,但现在已经进入数学学院的华罗庚班,“有兴趣才能学得更专心。”
不只是少年班,从2002年实施全校性专业选择这一政策开始,每年供选名额多则496人次,少则374人次——本科生招生规模只有1800多人的中科大正尝试着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选择的权力。
中科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蒋一说:“我们有11个科技英才班,其中8个是华罗庚班、严济慈班等基础科学类,3个是王大珩光电班等高技术类。”基础类的英才班每年在大一新生中选拔,高技术类的英才班则面向经过一二年级基础课的大三学生,“每个班大概30个名额左右,面向全校学生选拔。”
教学相长——
培养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
陈卿说:“我们华罗庚班的学生大四都将在北京度过。根据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协议,学生们与各研究团队将进行双向选择,实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完整的科研训练是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是我们学校一贯坚持的方针。”中科大副校长陈初升介绍,得益于隶属中国科学院,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背景下,中科大的学生们有最好、最高的实验平台。“比如英才班普遍实行‘两段式’教学,学生低年级时在校内完成强化基础训练,高年级时直接进入科研院所或校内研究机构,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并参加科研实践。”
陈初升说,有些东西不是教出来的,是要在实践中掌握的。“让学生有机会在大学阶段就能在一线专家学者的言传身教下,亲身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参与实践,不仅能让学生们接受完整的科研训练,更让学生们学会了在团队中如何合作。中科大是最早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高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假期和其他业余时间开展从开题、申报、立项到研究、撰写论文、结题的完整的科研项目研究训练。目前,每年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近1200多项,每届本科生中有65%以上同学参加过这一活动。
“随着社会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国大学能否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甚至诺贝尔获奖者的问题时;能否培养出适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各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当前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中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说,重视学生主体的成长、成才规律,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改革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
本报记者 李陈续 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