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4日 星期二

    今天,你节约了吗?

    ——2010-2011年度我国公众节约意识调查

    华东理工大学课题组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14日   15 版)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公众的节约意识正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与此同时,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社会公众对节约的认识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人把节约当作是“落后”、“保守”的同义词,还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超前消费乃至浪费是拉动内需或促进发展。由于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大排量,购买住房追求大面积,一些产品包装过度,一些活动讲究排场等。许多人还在节约与奢侈的选择中纠结。

        社会公众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最终受益者。近年来,为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行动,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及时了解广大群众对于节约的真实态度,更加有效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在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的支持下,从2006年起,华东理工大学郭强教授团队开始启动对公众节约意识的调查工作,以期从社会公众“节约知识掌握程度”、“节约行为习惯化程度”、“节约理念认可程度”以及“国家节约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程度”等维度全面反映我国公众的节约意识。

        当前公众的节约意识

        近年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节约活动,积极促进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学校、节约型企业以及节约型家庭建设。尤其在每年“节能宣传周”期间,集中宣传国家的节约政策,普及节约方面的小知识、小窍门,推广相关的节能产品等。总体而言,我国公众节约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据2010-2011年度调查显示:大约57.8%的公众认可并接受节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并具备了必要的节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行为并已经达到习惯化的程度,较2006-2007年度的调查上升了近16个百分点。当然,相应地也有超过四成的社会公众节约意识还有待加强。

        此次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年龄群体的节约意识呈现差异性。18-24岁的青年人的节约意识较高,主要是因为节约知识的掌握程度、节约理念的认可程度较高,但他们节约行为的习惯化程度却低于其他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社会公众在节约意识上也有一定差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的节约意识最高,小学以下程度公众的节约意识最低。城市市民在节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好于农村,相应的节约意识略高于农村,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不同收入群体的节约意识也随收入的递增呈差异分布。月平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公众节约意识最高,其次为1201-3000元,节约意识最低的为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公众(见图1)。

        1.传统节俭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在节约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节约、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10-2011年度调查发现,高达86%的公众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提倡”,仅有8%的社会公众认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提倡勤俭节约”。尽管节约型社会提倡的节约与传统的节俭不可同日而语,却也足以说明我国社会公众节约意识的培养具备良好的传统基础和文化底蕴。因此,提高我国公众的节约意识,要尊重传统文化,并通过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公众珍视传统、延续传统节约精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公众在公共领域的节约行为更加自觉,职业和年龄呈差异分布

        公共领域的节约既包括在公共场所的节约行为,即对于公共物品的节约,还包括对于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支持。2010年3月24日,全国“低碳家庭 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其中,作为实施“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的“购物使用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每周少开两天车,多坐地铁和公交车”等,在此次活动中得以倡导和宣传。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10-2011年度调查发现,76.6%的受访者在购物时尽量不使用塑料袋。选择使用塑料袋比例最高的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最低的为“18-24岁”的年轻人。选择比例与年龄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年龄越大,比例越高。在社会上年轻人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创造者,通过价格杠杆实行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能构成真正的制约。因此,关键是要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牢牢抓住年轻人群体,加强节约教育、宣传节约知识,让节约观念转化为青年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节约氛围。

        3.近半数公众认为节约对生活质量有影响,多数人选择适度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体现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从满足生存性需要向发展性需要过渡,更多地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那么,提倡节约是否会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呢?

        2010-2011年度调查发现,有49%的受访者表示提倡节约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有什么影响,也有近一半的公众表示提倡节约对自己生活质量有影响。有13%的受访者认为提倡节约对自己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还有34%的受访者认为提倡节约对自己生活质量“有一些影响”。可见,公众对节约的认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分歧。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受访者认为我们提倡的应该是“适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比例较2007年度的63.6%有所上升。其中,就区域分布而言,城市选择该项的比例略高于农村,两者分别为71.9%和62.9%。有20%的受访者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还有9%的受访者认为我们应该追求高档的生活享受(见图2)。

        4.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理性消费观念获得多数公众认可

        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坚决反对浪费,生活中也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的发生。社会上很多浪费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商品的过度包装就是如此。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公众认为“过度、奢华的商品包装是一种浪费”;16%的公众认为“是一种促销行为”;还有8%的公众表示“说不清楚”。绝大多数公众对于过度的商品包装持有清醒的认识并表示要减少使用过度的精美包装物。其中同意减少使用过度、精美包装物的公众占到了80.6%;仅有3.3%的公众表示“不同意”。因此,可以说,经过这些年节约型社会建设活动的开展,节约型的、理性化的消费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和节约、低碳的消费模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5.节能灯推广活动受到好评,质优价廉是主要方向

        社会公众对于节约政策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价,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节约意识的情况,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全社会营造节约氛围,普及节约文化方面的社会效益。换句话说,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好,节约氛围浓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众节约意识的提高。以我国开展国家财政补贴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活动为例。此次调查表明,社会公众对于国家实施节能惠民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78%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很赞同”,仅有19%的公众表示“无所谓,但也能接受”。 

        调查发现,七成多家庭已全部或多数换成了节能灯,仅有6%的受访者表示还没有及时更换(见图3)。节能灯推广普及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超过半数的公众认为“效果很好”或“较好”(比例分别为26%和30%),仅有不到10%的公众评价较差。公众在选择照明产品时,“电器质量是否优良”成为首先考虑的因素(52.3%),“是否节电”也在优先考虑之列,仅次于“质量”(28.3%)。可见,淘汰白炽灯,推广节能灯已经成为节能领域的一项惠及老百姓的实事。而且与价格相比,老百姓更加看重的却是产品质量的优良。质量一般,纵然价格再便宜,老百姓也不一定会购买。在质量优良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老百姓的购买力。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探索国家补贴外,地方财政加入,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

        特点与不足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公众节约意识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但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仍显淡薄。调查中有些人把节约当作是“落后”、“保守”的同义词,还有些人错误地把超前消费乃至浪费认为是拉动内需或促进发展。受这些错误认识的影响,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大排量,购买住房追求大面积,有些产品过度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等。调查显示,有82%的受访公众认为身边浪费现象还很普遍;63%的受访公众坦言注意到了身边的浪费现象但并没有制止行为;60%的受访公众不知道我国夏季商场娱乐场所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的国家规定;83%的受访者不了解或不知道什么是“能效标识”等等。许多人还在节约与奢侈的选择中纠结。

        1.公众节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经验,节约政策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走进家庭、社区,深入企业、学校、机关,广泛开展节约知识的普及活动。宣传节约知识、介绍节约技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调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相对于上一年度,2010-2011年度公众的节约知识掌握程度略有下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上,节约常识的掌握程度优于节约概念。如高达73.9%的受访者对“洗衣粉放得越多,衣服越洗得干净”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仅有55.9%的受访者对“中水”的概念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二是在微观上,生活经验获得的节约知识要优于相关部门宣传的节约政策知识。如对于“洗衣机‘强洗’功能比‘弱洗’功能省电/电冰箱开的次数越多越省电”,有53%的受访者回答正确。而对于“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的表述,仅有26%的受访者回答正确(见图4)。

        2.公众日常行为渐趋节约,但习惯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节约行为的习惯化程度是公众节约意识的重要指标。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转化为社会公众实实在在的个体行为。调查显示,由于各项活动和节约工作的开展,公众的节约意识获得了显著增强,节约行为更加普遍,节约的习惯化程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尽管如此,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公众在节约行为方面各个部分的结构不协调。具体而言,从节约意识来看,就是涉及节能和节水的行为要优于节地、节材的行为,从而造成了“一头重一头轻”的局面。如近九成的公众“经常有”“照明使用节能灯,出门随手关门”的节能行为,而对于“外出用餐自备筷、勺等便携餐具”这一节材行为,仅有三成的公众选择了“经常有”。公众节约意识反映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方面面,各个部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整个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系统产生影响。

        3.公众多数认可节约理念,但个体节约偏好相对功利

        公众对于节约观念、节约政策、节约行为的看法和态度也是评价公众节约意识的重要方面。某种意义上,对节约价值的认可度和接受意愿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节约知识、节约理念的接受和认可以及公众的节约行为。同2008-2009年度相似,在2010-2011年度调查选取的系列指标中,公众对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方面的观念更加认同,从中所彰显的节约理念更加趋同。

        然而,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公众在节约理念的认同方面也存在着不均衡的倾向。对于涉及个体利益的价值认同感明显低于事关公共福利的理念认同,节约偏好导向趋于功利化。如高达78%的公众赞同“组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推广高效绿色照明产品”,而仅有35%的受访者赞同“节约用水,提高水价”。因此,提高公众节约意识必须考虑维护而不是损害个体合法利益和社会公共福利并尽可能地使其更加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改善,更加有利于公共福利的增进。

        对策与建议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要求有关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

        1.构建有效的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节约氛围

        以传统媒体为主,重视网络等新媒体宣传,加大节约政策和节约知识普及。建议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创办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频道,大力宣传节约政策和节约知识。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资源节约方面的问题,倡导节约理念,普及节约知识、技术、科技成果,宣传节约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和节约型的消费模式,以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促进资源节约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帮助广大居民掌握资源节约的基本知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共同努力。

        2.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开展节约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发布数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央安排专项财政补贴资金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以及高效节能电机。调查显示:我国开展的淘汰白炽灯,推广节能灯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数公众积极支持节能灯推广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购买节能产品。但是在推广节能灯等节约新产品时应加强社会公众节约产品直接补贴的力度,建议推广节能产品的政府补贴由直接补贴生产厂家转向直接补贴社会公众,以更为直接的方式推广各种节能产品。

        3.培育节能减排民间组织,引导公众主动参与集体节约活动

        鼓励民间成立节能减排志愿团体,鼓励成立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NGO组织发展,要像支持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一样培育和发展民间节约组织。调查显示,56.4%的受访公众坦承没有参加过社区的资源节约活动。节约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集体行为、公共行为。引导公众践行节约行为,必须加强资源节约相关活动的组织领导。不断培育节约志愿组织,如节约志愿者,节约志愿团体等,积极探索将社区管理、村镇建设与节约志愿团体等非正式节约组织有效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集体节约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倡导节约、践行节约、共享节约的良好氛围。

        4.将节约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评系统,引领和提升公众节约意识

        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家庭、单位、社会等的整体风貌。社区、单位是否组织社会公众从事节约行动也成为衡量单位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因此,建设节约型企业、机关、家庭等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并纳入相关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市的评比和考核,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托,引领提升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同时,就单位而言,将员工的节约意识状况以及单位开展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单位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范畴,作为考察单位的社会贡献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标准。以文明单位建设为载体,通过节约活动的开展和节约知识的普及,营造节约的良好氛围,最终提高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

        5.加强节约文化建设,探索公众节约意识提高的长效机制 

        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将文化建设作为节约型企业、社区、机关建设的核心部分和主要环节,广泛开展单位文化建设,弘扬节约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单位员工和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和整体素质。同时,大力宣传节约理念和节约政策,普及节约知识和节约技术,使广大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认可节约的理念,并自觉的将节约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使其成为个人、组织、社会的文化象征。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挖掘传统节约文化资源,在新时期赋予积极的意义,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凝聚节约价值,弘扬节约文化,为公众意识的提高营造浓郁的氛围,从而构建提高节约意识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

        执笔:郭强 郭根 吕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