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五

    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 1921—2011

    由信念点燃的青春之歌

    戴 清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10日   14 版)

      看过《青春之歌》的人,有谁能忘记林道静那双饱含欣喜与渴望的明眸,尽管最初不乏懵懂、幼稚,但她发自内心地向往革命,她的成长之路也是从这双明眸无数次的观望开始的:南下示威的学生英勇斗争的热情感染着她,革命者卢嘉川的演讲让她热血沸腾,卢兄送给她的《铁流》、《母亲》,让她忘记锅里煮着饭……卢嘉川的牺牲、自己两次入狱、在农村参加秋收斗争、革命者林红的从容就义都让她逐渐成熟,最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坚强的战士。林道静那从不曾黯淡的双眸中由此又增添了一份坚定,而显得更加富于神采,那是独属于那个大时代的青春的美丽,由信念点燃,与理想同行。

      “十七年”文艺创作中,《青春之歌》可能是拥有最广泛读者观众群的作品,林道静、卢嘉川、江华这些人物已然成为五六十年代年轻人的朋友和偶像。同时,可能也没有哪部作品引起过如此多的争议,跨越年代且南辕北辙。六十年代,这部作品因其浓厚的“小资情调”而遭批判;三十年后,由余永泽的人物原型引发了一场为余鸣不平的激烈论辩。原著是否符合生活真实,是否矮化歪曲了人物原型不是本文的关注。仅从这种翻案来看,反映的还是价值标准问题,即当代人应以怎样的精神视野去看待和评价曾经的那个红色年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精神信仰与追求?当代人的精神视野并不能脱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也不能用当下世俗社会多元化的所谓“宽容”标准去重新阐释作品及人物,更不能将相对主义标准推向绝对,最终取消标准。在作品中,秉承市侩哲学的余永泽与勇于献身的革命者卢嘉川是被相形对写的,林道静唾弃离开余永泽,倾慕追随卢嘉川,是一个有着强烈人道主义关怀的爱国进步青年在亡国灭种的严峻现实面前所作出的人生抉择。如果那个时代的评价标准如当下一般温和宽容,会有多少人沉湎于一己之悲欢而不能觉悟?民族又谈何出路与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当时的峻急和严苛,就没有今天的宽容和平和。而不否定市侩庸俗的余永泽,也就无法肯定林道静所代表的热血青年的人生抉择,无法公正评价卢嘉川、林红们对信念的执著和赴汤蹈火的牺牲,更无法理解那个与理想结伴同行的时代的青春之歌。(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研究院教授)

        链接:小学教师林道静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跳海自尽,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所救,两人日久生情,后在北平结合。林道静受革命者卢嘉川的影响,看革命的书,参加学生集会,与自私市侩的丈夫分歧越来越大。卢嘉川的被捕牺牲,让林道静最终和余永泽分手。由于叛徒出卖,林道静被捕,在郑瑾的帮助下,她逃到定县,参加了江华领导的秋收斗争。回到北平后,她再次被捕,在狱中她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获救后加入了共产党,和江华一道战斗在“12·9”运动的第一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